群学书院|大学生阅读史,一代不如一代?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大学生阅读史 , 一代不如一代?
群学书院|大学生阅读史,一代不如一代?
本文插图

高校的阅读少了标新立异、开风气之先的引领作用 , 今天大学生在专业课本之外的阅读 , 与校园外的人们也没有太大区别 。 他们的阅读从多元走向纷乱 , 再走向浅薄 , 一直通向不再阅读的终点 。 社会压力的下渗让升学、就业变成了眼前实实在在的压力 , 阅读彻底成为一种消遣 , 而且是相比于看剧、打游戏、旅行而言 , 娱乐性更低的消遣 。
大学生阅读史
一代不如一代?
文 | 阿瞒
来源 | 有间大学
01
我们和前辈所读的书
已经相去甚远
年年岁岁 , 新生进入大学校门 , 而图书馆恐怕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进入校园后最感兴趣的所在 。 2017年 , 各大高校陆续公布了上一年的图书馆阅读报告:
清华学生的榜单上 , 武侠、科幻、通俗历史读物受到追捧 , 《明朝那些事儿》《三体》《天龙八部》都榜上有名;北京学生似乎更偏爱引进版社科读物;复旦学生则格外喜欢本校校友的学术著作;上海交通大学的图书借阅榜理工科趣味浓厚 , 数据类、工具类书籍借阅量位居前列 , 浓厚的理工特色扑面而来 。
大学生 , 理应是一个社会中认知最鲜活、精力最旺盛、行动最自由的群体 , 站在浪尖上的他们读什么书 , 往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阅读风向 。如果将历代大学生手中的书籍串联起来 , 那就会构成中国青年思想变迁的一个侧面 。
今日的年轻人蓦然回首 , 其实不难发现 , 我们和前辈所读的书 , 已经相去甚远 。
群学书院|大学生阅读史,一代不如一代?
本文插图

群学书院|大学生阅读史,一代不如一代?
本文插图

两所大学图书馆借阅排行榜
02
民国大学阅读:
一半是海水 , 一半是火焰
民国时期 , 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 古文与白话文、老学究与新青年、国学与西学、革命话语与商业文明……种种看似相悖的事物 , 都在这个时代并存 , 也造就了彼时大学生大相径庭的阅读体验 。 用王朔一本小说的名字可以概括民国大学生的读书风格:一半海水 , 一半火焰 。
一些出身传统家庭的大学生 , 依然像旧式文人一样捧读传统经典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 历史学家钱穆的孙女钱婉约在北京读大学 , 写信请教祖父大学生如何读书 , 钱穆在回信中写道:
《论语》外 , 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四书章句集注》为主 。 《庄子》外 , 须诵《老子》 。 四书与老庄外 , 该读《史记》 , 须全读不宜选读……仍盼能背诵 。
一代儒宗钱穆先生给孙女的这些建议 , 仅仅背诵《史记》这一条要求 , 恐怕就让今天的学生难以招架 。
与传统书籍一并躺在民国大学生书桌上的 , 还有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白话文作品 , 其中既有本土作家的创作 , 也有用白话文重新翻译的西方著作 。 1915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受到当时大学生的热捧 , 鲁迅写作的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 也刊载于《新青年》 。 与此同时 , 严复等人最早翻译的文言文版世界名著已经少人问津 , 阅读新的翻译作品或者原版成为时尚 。
当然 , 在革命的大背景下 , 并非所有人都满脑子斗争反抗 , 悠悠然读“闲书”的公子小姐也不在少数 。 被鲁迅痛斥的鸳鸯蝴蝶派 , 就用爱情小说征服了很多大学生的心 , 连迅哥儿的母亲都是张恨水的粉丝 , 鲁迅有时也不得不违心地替母亲买几本《金粉世家》《啼笑因缘》 。 老舍早期的小说也很少涉及沉重话题 , 张爱玲曾回忆:“ 《小说月报》上正登着老舍的《二马》 , 我母亲坐在抽水马桶上看 , 一面笑 , 一面读出来 。 ”年轻的张爱玲也许不会料到 , 多年之后自己的小说也会被列入中国大学生的必读书单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