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福州这座院子里,曾住着一位连鲁迅先生都欣赏的大诗人

台海网11月12日讯 据“鼓楼旅游”微信发布 福州大光里 , 是藏身在三坊七巷文儒坊内的一条狭窄的小巷 。巷子小 , 可这里曾经的主人却不简单 。让我们回到115年前 , 1905年著名近代诗人陈衍买下了大光里8号的院子 。宅子不大 , 600多平方米 , 陈衍本人设计了整个院落 。虽没有华丽的装饰、名贵的木料 , 但花光阁藏书、闻雨楼吟诗、小池旁读书 , 好不诗情画意 。
陈衍|福州这座院子里,曾住着一位连鲁迅先生都欣赏的大诗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陈衍 , 字叔伊 , 号石遗老人 , 为近代文学家 。清光绪二十四年 , 陈衍在京城 , 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 , 提倡维新 。清亡后 , 陈衍在南北各大学讲授 , 主持修纂了民国版《福建通志》 。陈衍曾写诗自况:“谁知五柳孤松客 , 却住三坊七巷间 。”
陈衍|福州这座院子里,曾住着一位连鲁迅先生都欣赏的大诗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陈衍(1856年—1937年)
钱钟书拜师
现在提起陈衍 , 很多人并不熟悉 。其实在他所处的年代 , 他可是连鲁迅先生都欣赏的雅士 。
据史料记载 , 他在厦门大学任教时 , 适逢鲁迅也在厦大 , 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陈石遗(陈衍号石遗)来 , 众皆往拜之 , 大诗人也!”国学大师钱基博十分欣赏陈衍 , 更让儿子钱钟书拜陈衍为师 , 学习做诗 。
陈衍|福州这座院子里,曾住着一位连鲁迅先生都欣赏的大诗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陈衍撰联的“谁知五柳孤松客 , 却住三坊七巷间”铜刻
开发台湾 推进西学
研习古典诗学 , 日常吟诗作对 , 可诗人也有关心国事的拳拳之心 。
在省文史馆内 , 采访人员查询到《陈石遗先生年谱》一书 , 其中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 , 30岁的陈衍前往台湾 , 协助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开发台湾 。帮助招抚当地少数民族 , 开疆拓城 , 修筑铁路 , 发展台湾经济 。9年之后 , 陈衍在京会试 , 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期 , 清廷派代表赴日马关求和 , 举国哗然 。陈衍与林纾、卓芝南等在京举子毅然联名上书都察院 , 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等领土 。也因此认识了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 , 后经“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介绍到上海 , 在陈季同等人办的《求是》月刊当主笔 , 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 , 走强国富民之路 。
中国第一部烹饪教科书
福建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室馆藏着一本手抄本《石遗室食谱》 , 署名“萧闲叟” , 图书馆馆员廖剑华偶然打开它 , 在书的最后一页记载“《石遗室食谱》后改名《烹饪教科书》 , 福州陈衍先生编” 。
“萧闲叟”就是陈衍吗?廖剑华称 , 这个笔名很容易联系到陈衍的夫人萧道管 , 萧道管曾自号“萧闲堂主人” , 陈衍也就称自己为“萧闲叟” 。1915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教科书时 , 陈衍用此名 , 一是纪念夫人 , 二为感怀萧道管从1884 年马江海战躲避战火于福州保福乡 , 始学烹饪之故 。
陈衍不但学富五车 , 而且“治家勤俭 , 极富生活情趣 , 以‘君子不必远庖厨’自况 , 每当以诗会友时 , 常亲自下厨作佳肴奉客” 。
在这本书中也随处是福州方言 。商务印书馆老人蒋维乔曾回忆当时高梦旦与编辑的“釜鼎之争”:编辑认为陈衍用“鼎”字太古 , 不普通 , 不可用 。而高却坚持“鼎字乃日常所用之字” , 二人争得声色俱厉 。高是陈衍的福州同乡 , 对陈的表述自然心领神会 。也许正是因为陈衍不署本名 , 才让这部烹饪教科书长期被人遗忘 。
陋舍不陋 诗情画意
大光里8号的院子是陈衍的故居 , 占地并不大 , 前后两进 , 从第一进来到第二进内 , 不似常见的传统后厅加厢房的格局 , 而是二层中式小楼和古厝相结合 。从二进西侧通道可以绕回天井 , 这里有一道月亮小门相连 。东侧有一处花园 , 现在仍有居民居住在内 。隔着铁栅栏向内望去 , 花园小巧精致 , 三角梅盛放 , 花园后面也是一栋二层木构小楼 , 屋前摆放着座椅和茶盘 , 阳光洒下来 , 很是惬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