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可成:数字科技是否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方可成:数字科技是否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學人Scholar 今天以下文章来源于北大金融评论杂志, 作者方可成与转播都闻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 , 人们曾经对这种新技术寄予厚望 , 希望它能破除线下世界积累的陈疴 , 带来一个更加丰富、自由、平等的社会 。 它甚至被称为“实现平等的利器(The Great Equalizer)” 。几十年后的今天 , 早期的乌托邦想象已经破灭 。 甚至可以说 , 数字科技非但没有抹平社会上的不平等 , 反而加剧了人群之间的分化 。这种局面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否有改变的可能?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新闻实验室”发起人方可成在《北大金融评论》上发表文章指出 , 披着高科技的外衣 , 互联网经济中的不平等更难被看见、被监管 。 但是 , 技术不会天然成为带来平等或者不平等的力量 , 最关键的 , 是谁来利用技术 , 以及如何利用技术 。数字鸿沟掉了个个儿早期认为互联网会带来平等的人 , 给出的一个理由是:新媒体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成本 , 让全世界的信息都变得唾手可得 。 只要手头有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设备 , 再偏远地方、再底层的人 , 都可以获得同样优质的信息 。 这样一来 , 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信息差距就被抹平了 。这个理由的前半段说对了 , 后半段却与真正发生的情况相距甚远 。的确 , 如今获取信息的物质成本已经很低了 。 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 , 大部分人都有了智能手机 , 便宜的几百块钱就能买到 , 可以方便地接入互联网 , 信息的确是唾手可得了 。但是 , 手头有了电子设备 , 不代表就具备了意识和能力 , 去有效地使用这些设备 。 你当然可以在网上学习、求知 , 徜徉在人类智慧的宝库里 , 但现实是 , 更多人被娱乐类的内容吸引过去了 , 甚至上瘾 。而对新媒体的使用意识和技能 , 则因为家庭教育等原因 , 呈现出鲜明的阶级特征 。 中上层家庭的孩子更可能利用互联网提升自我 , 而底层家庭的孩子则更可能沉迷于游戏和抖音 。2018年的时候 , 《纽约时报》曾经刊发一组报道 , 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依靠互联网获取了巨额财富的硅谷富豪们 , 却在纷纷严格限制自己小孩对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使用时间 , 因为他们知道:手机里有太多刻意设计出的让人上瘾的应用了 。例如 , Facebook前行政助理、如今在扎克伯格发起的慈善组织任职的Athena Chavarria说:“我深信我们的手机里有恶魔 , 并且这个恶魔正在对我们的孩子造成伤害 。 ”她还认为 , 一个班里的赢家是最后一个有手机的孩子 。硅谷父母们甚至纷纷和保姆签订“不准用手机”的合同 。 这类合同往往会规定:保姆在孩子面前不能使用任何带有屏幕的电子设备 , 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等 , 除非是孩子的父母打来电话 。和上述硅谷父母对电子产品的高度警惕形成反差的 , 是电子产品在中低收入家庭儿童中的流行程度 。 曾经 ,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 , 富人家庭的小孩可以使用最先进的电子产品 , 而穷人家的小孩还不会上网 。 如今 , 新的“数字鸿沟”则好像掉了个个儿 , 它指的是 , 富人家庭的小孩越来越少使用电子产品了 , 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亲近大自然、玩那些实体的玩具、拥有更多的线下人际互动 , 而穷人家的小孩则沉迷在手机APP之中 。美国一家非营利组织Common Sense Media曾发布研究数据: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每天平均会花8小时7分钟在各类屏幕上娱乐 , 而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每天只会花4小时42分钟 。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 这样的对比很容易理解:电子产品是便宜的 , 它可以用来替代其他更贵的东西 , 比如 , 它成了请不起保姆的穷人家庭打发孩子的低成本方式 。在这种鲜明的鸿沟之下 , 数字技术越普及 , 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可能越严重 。巨头垄断下更隐蔽的不平等相信互联网是带来平等的利器的人 , 还有另一个理由 , 那就是互联网创造了无数的新机会 , 可以让普通人白手起家 , 可以让素人一夜成名 , 可以颠覆被精英把持的权力结构 。在早期 , 这种判断可能的确应验过 。 天才少年在车库或者宿舍里创业 , 凭借聪明才智一跃成为新贵 , 这样的神话在硅谷并不鲜见 。但是如今 , 互联网行业早已形成巨头垄断的态势 , 草根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这与互联网的特性有关 。 正如科技博主Ben Thompson所说 , 互联网服务的网络效应使得赢家通吃成为常态 , 让科技平台有了天然的垄断倾向 。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 , 当你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在用微信 , 你实际上就已经没有什么其他选择了 。 而且对于微信来说 , 增加一名新用户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 , 于是也就可以迅速扩张规模 。与此同时 , 巨头们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巩固自身的垄断地位 。 以美国的几家巨头为例 。 谷歌在搜索结果中 , 涉嫌将包括YouTube在内的自家产品排在更高的位置 , 以将流量更多导向自己 。 此外 , 谷歌的广告服务也存在信息不透明、两头通吃的问题 。 Facebook被曝光的内部文件显示 , 它们曾经将Instagram视作威胁 , 而应对的方式则是通过收购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 。 对于买不下来的对手(比如Snapchat) , 则直接抄袭它们的核心功能 。 亚马逊则先利用低价达到垄断地位 , 然后利用平台上第三方卖家的数据来开发自己的产品 , 横刀夺走利润 。可以说 , 曾经在其他行业中上演的情节 , 在互联网行业中再次上演 。 而且 , 披着高科技的外衣 , 互联网经济中的不平等更难被看见、被监管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挑战无论是数字鸿沟还是巨头垄断 , 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类似的:互联网不是凭空存在的力量 , 它的发展受到社会现实的深刻影响 。 如果没有更大范围的教育平等的努力 , 如果社会不能让穷人家庭的孩子学会更好地利用数字媒体 , 而不是沉迷其中 , 那么单靠互联网无法抹平阶层之间的信息贫富差距 。 如果没有更好的反垄断监管 , 如果巨头可以用各种阻碍他人发展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 , 互联网也不会成为无权无势的草根创业者的天堂 。技术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歇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火如荼地开展 , 我们又面临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会不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最直接的威胁 , 当然是来自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失业 。 一些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全民基本收入”的可能 , 避免人类劳工被机器人取代后引发剧烈的不平等和社会动荡 。此外 , 算法的强大能力 , 还可能会让人群分化成“控制算法的人”和“被算法控制的人”两类 。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就认为 , 这个世界可能变成1%的控制算法的“神人”加99%的被算法控制的“无用的群众” , 人类社会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不平等 。在他预言的未来情景中 , 99%的大众 , 生活将由人工智能统一服务 , 售货员是机器人 , 客服也是机器人 , 餐食由机器人烹制 , 看病由机器人诊断 , 孩子上课也是机器人教学;而1%的精英 , 则能与真人互动 , 享受由米其林厨师、名医、教授服务的奢侈 。要避免这种悲观的预言成为现实 , 就要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仔细考量 , 对算法进行监督 , 并积极研究相关的公共政策 。 正如数字鸿沟和巨头垄断的教训告诉我们的:技术不会天然成为带来平等或者不平等的力量 , 最关键的 , 是谁来利用技术 , 以及如何利用技术 。本文原刊于《北大金融评论》第5期學人Scholar 发起了一个读者讨论你认为数字科技是加剧了还是改善了社会不平等?参与讨论
推荐阅读
- 山西悬空寺惊现高科技,膨胀螺丝古以有之。
- 决策流程|依托数字技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 它才22岁,就成为中国科技展“顶流”
- 新冠|共创数字化、绿色化新未来
- 货币研究|数字货币如何影响百姓生活
- 数字经济|数字货币如何影响百姓生活
- 外交部军控司|外交部军控司司长:科技成果军事化不应是无限度的
- 叙说科技|再过3天,属鸡人会有大事降临,大师算的真准
- 科技副总|打通科研与生产,“科技副总”亮相多省份
- 为什么说开放银行的终局不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