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幼儿园孩子因吃饭不老实被批评 扔凳子砸老师( 二 )


温方认为 , 在剩下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里 , 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多补补亲情这一课 ,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里的责任感 。
孩子心理叛逆
家长学会巧用"别人家孩子"
不少家长反映 , 自己的孩子在假期里显得似乎格外叛逆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刘卫兵在做客北京城市广播《教育面对面》时指出 , 叛逆其实是一种反抗和质疑 。 一般来讲 , 孩子在十二三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 但实际上7到9岁时 , 孩子的独立意识就开始萌芽了 , 因而开始不认同大人制定的规则 。 "家长有时候觉得未成年孩子有什么想法?其实 , 我倒觉得 , 有时候孩子合理的想法 , 父母、老师必须要听 , 要与孩子共同成长 , 避免成人的先入为主 。 "
青少年心理专家、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副主任宋少卫表示 , 孩子逆反的主要原因就是突然发现 , 有一天爸爸妈妈没有自己小时候认为的那么权威、那么高大上 , 于是 , 开始对父母有怨言 。 这个时候 , 父母特别重要的一点 , 就是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永远正确的无敌家长 , 而是承认并接受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 。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 要赋予他们话语权 , 决策的时候要征求他们的意见 , 关注孩子内心的诉求 。
在宋少卫看来 , 两类家庭环境容易让孩子的叛逆更强烈:一类是在养育过程中过于放纵、溺爱孩子的家庭 。 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被过度溺爱 , 各种需求被充分满足 , 在家里基本没有规则 , 上学会出现很多问题 。 孩子在家完全没形 , 在学校也很难服管 。 第二类是教育过度严厉的家庭 , 特别是家长从事某些职业的家庭是重灾区 。 比如 , 从事司法、财会、教育等工作的家长 , 孩子容易出现问题 。 这些家长受职业影响 , 在管教孩子时往往眼里揉不得沙子 。 "就说老师吧 , 因为见过太多好孩子 , 看到自己的孩子就很容易发现问题 , 导致管教过严 。 "宋少卫说 , 对孩子管教过松、过严都不行 , 适度是关键 。
那么 , 与其他阶段相比 , 叛逆期、青春期的孩子 , 教育有哪些重点?刘卫兵表示 , 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 , 父母要正向激励 。 何为正向激励?他举了电影《银河补习班》的例子 , 电影中的马飞考试成绩从倒数第一到倒数第三 , 爸爸说:"很不错 , 进步了 , 往前排了两位" 。 "这就是正向激励 。 人都是一步一步在前进的 , 不可能一步就飞过去 , 所以家长要逐渐把孩子的潜质打开 。 "刘卫兵对采访人员说 。
宋少卫则支招要巧用"别人家的孩子" 。 "现在 , 很多家长常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打压自己的孩子 , 不仅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 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 。 其实 , '别人家的孩子'完全可以成为推动孩子进步的外力 , 关键看家长怎么说 。 "他介绍道 , 如果"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优秀 , 可以说:"不错啊 , 你现在做得越来越好 , 就快超过谁谁谁了 。 "如果"别人家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孩子优秀 , 则可以说:"你现在比谁谁谁强很多 , 但是要注意保持啊 。 "这样与孩子沟通 , 一方面 , 孩子会看到自己的优点 , 对自己更有自信;另一方面 , 也会看到自己与优秀"别人"的差距 , 既能认同现在的自己 , 也有勇气向更好的自己努力 。
宋少卫认为 , 孩子的"逆反"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消失 。 只有当孩子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真诚的 ,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好的时候 , 这种情绪才会慢慢减弱 。 同时 , 孩子看到父母不再是高高在上控制一切的强者 , 而是"变成"需要被爱护的"弱者"时 , 孩子内心深处对父母的"逆反"才会真的消失 。
北京联盟_原题:幼儿园小孩扔凳子被老师隔空接住 , 家长已经批评教育)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封面新闻北京晚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