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李自成一项决策的重大失误, 成就了大清三代人入主中原的梦想( 二 )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_图
李自成之所以会变主动为被动 , 他的重要错误除了惩治前明官员(尤其是京城官员)的政策之外 , 更主要的是他没有趁吴三桂接受归降并离开关宁之际 , 派遣自己亲信大将和重兵接管关宁防务 , 而仅仅是派遣一些文官和个别低级别武官配合吴三桂原本部将把守关隘重镇 。 因此李自成并没有及时地控制住吴三桂 , 使得吴三桂有了及时调头返回的机会 。 进一步分析 , 为什么李自成没有及时安排自己人接管关宁防务 , 根本原因还是李自成并没有认识到 , 此时对于自己刚刚建立的政权来说 , 最强劲的敌人是关外满清政权 , 他还天真的认为满族贵族仅满足于占领辽东就会适可而止 。 正是这样的想法 , 李自成大部分主力还是投入到中原内部对前明势力的进一步打击之中 , 从而忽视了关外虎视眈眈的大清王朝 。
相比之下 , 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就要比李自成高明太多 , 他以自己过人的智慧和大度 , 以最快最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大清内部贵族之间的矛盾 , 同时他察觉李自成占领京都并且逼死崇祯皇帝 , 正好利用中原大乱 , 人心并没有所向李自成之际 , 正是发兵中原的绝好时机 。 于是 , 多尔衮调兵遣将 , 留郑亲王济尔哈朗镇守盛京 , 自己亲自领兵准备向西绕过山海关 , 从内蒙古入关攻打北京 。
历史就在此时抛弃了大顺而选择了大清 。
李自成|李自成一项决策的重大失误, 成就了大清三代人入主中原的梦想
文章图片

山海关_图
正在向西行军的多尔衮收到了吴三桂的求降信 。 原来 , 盘踞山海关的吴三桂很清楚 , 自己这五万铁骑根本抵挡不住李自成的大顺大军 , 留给他的只有一条路 , 那就是投靠关外大清 , 于是就有了多尔衮手中的这封求降信 。 接到信件的多尔衮断定这是千载难逢之良机 , 迅速调整部队改道南下 。 这时 , 李自成试图再次招降吴三桂不成 , 集结20万大军 , 浩浩荡荡开进山海关 。 面对大兵压境 , 吴三桂越来越慌张 , 投靠多尔衮之心愈加坚定和迫切 , 所以他接二连三地给多尔衮写信乞降 , 言词也是对多尔衮愈加恭敬 。 多尔衮对于吴三桂的诚心乞降自然是心里开花 , 同时对于吴三桂也是尽力安抚 , 并同意吴三桂只要为大清所用将会被封赏王爵 。 多尔衮心里早已盘算好如何利用吴三桂 , 这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必备的能力 。
李自成大兵如期而至并对山海关发起总攻 , 此时多尔衮并没有贸然出兵援助吴三桂 , 而是在攻守双方激战一昼夜之后 , 吴三桂军队已经不支 , 并且亲自跪拜与多尔衮面前乞求大清支援的情况下 , 才决定出兵 。 战斗的结果如同文章开篇所述 , 大清军队完胜 。 从战斗中结果不难看出 , 李自成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关外大清政权"放在眼里" , 根本没有做好对满清军队的防范工作 。
李自成|李自成一项决策的重大失误, 成就了大清三代人入主中原的梦想
文章图片

李自成败亡路线_图
回顾整个过程 ,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之时 , 犯下的一系列错误 , 最终失去"大一统"之良机 。 而以多尔衮为实际领导人的大清集团 , 却能够审时度势很好地抓住了历史机遇 , 完成了太祖、太宗皇帝之遗愿 。 相比之下 , 相形见绌 , 因此历史最终成就了大清而遗弃了大顺 。
古今中外 , 世间之事大抵相同 , 较量之间谁能够做到扬长避短 , 更好地利用客观资源谁往往就是最后的胜者 , 所以说还是事在人为 。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 ,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