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屯|军士屯田:曹魏对抗南方吴蜀联盟的坚兵利器( 二 )
文章图片
(曹军士兵领取农具耕作图)土地、人口、工具已经齐全 , 曹操终于开始推行他心中构想的屯田战略 。 于是曹操在《置屯田令》中说:"夫定国之术 , 在于强兵足食 , 秦人以急农兼天下 , 孝武以屯田定西域 , 此先代之良式也 。 "在枣祗、任峻、国渊等人的帮助下 , 曹操"许下屯田"顺利推行 , 每年可"得谷百万斛" 。
上文中说 , 人口流动与大批土地荒废 , 是造成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两个诱因 。 因此曹操推行屯田制 , 不仅为曹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 更是令曹操辖内的"小社会" , 率先稳定下来 。 当曹操平定北方之后 , 曹魏集团也于吴蜀两国率先进入了休养生息的稳定状态 。 这一点 , 同样为曹魏在西南边线上的战事防御 , 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基础 。
三、司马懿推行军屯的战略性
文章图片
(司马懿命令下级官员推行屯田图)按照参与屯田人群的来源 , 屯田制可分为军屯与民屯 。 需要指出的是 , 无论是哪一种屯田 , 曹操推行这种制度 , 都相当于已经将土地收归"国有" 。 故此 , 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在推行之初 , 尚有几分效果 , 但越往后 , 民屯的效率便愈发低下 。 《晋书·食货志》记载:"持官牛者 , 官得八分 , 士得二分;持私牛者 , 官得七分 , 士得三分 。 "
【军屯|军士屯田:曹魏对抗南方吴蜀联盟的坚兵利器】相较于民屯而言 , 由于军令如山 , 导致军屯的效果始终不错 。 但根据《晋书·宣帝纪》记载 , 魏国建制(建安十八年 , 213年)以后 , 司马懿向曹操建议 , 有二十万"带甲之士"闲来无事 , 不如令他们"且耕且守" , 这才推进了军屯制度开始在屯田制度中占据主导地位 。
在此 , 笔者想再补充一点:司马懿之所以主张推行军屯制度 , 还有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 《三国志·吕蒙传》中说:"魏使庐江谢奇为蕲春典农 , 屯皖田乡 , 数为边寇" , 又说"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 , 屯皖 , 大开稻田" 。 尽管曹操几度令人在庐江等地进行民屯 , 但由于此地处于魏吴两国的交界处 , 导致庐江农民辛辛苦苦耕作的稻田 , 最终落于吕蒙之手 。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一点:民屯不适合在边境之地耕作 。 而司马懿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提出军屯的重要性 , 也是因为他对当时局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 并总结出军士在边境之地屯田 , 有三个好处:
文章图片
(曹魏屯田令图片)其一 , 三国格局已经初步奠定 , 曹魏将来的主要战场 , 便是与吴蜀两国的交界之处 。 倘若在边境之地进行军屯 , 有利于曹魏打造出一个坚实的战略基地 。
其二 , 军士拥有基本的战斗力 , 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耕地不受侵扰 。 不仅如此 , 军士们闲时务农 , 战时打仗 , 能极大发挥他们的劳动价值 。 事实证明 , 诸葛亮后来在汉中屯田 , 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
其三 ,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 军士在边境之地屯田 , 不仅能有效减少曹魏后方的开支 , 更是减轻了运输压力 。 尤其是运兵问题 , 不容小觑 。 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每大军征举 , 运兵过半 , 功费巨亿 。 "意思是说 , 每次大军开拔之时 , 总要分出一半兵马充当运兵 。 比如十个人吃的粮食 , 就得有五个人参与运输 。 可想而知 , 司马懿建议军士在驻地屯田 , 可以极大减少运输资源带来的消耗 。
四、曹魏军屯的实施者邓艾曹魏名将邓艾 , 不少人都知道他二千兵马灭蜀的壮举 。 但令人意外的是 , 邓艾早些年是个"口吃" , 经常被人瞧不起 。 直到遇见司马懿 , 两人在军屯思想上的一致性 , 才让邓艾得到了大展宏图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