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北京“文物医生”琅琊山发现北宋石刻,给醉翁亭记碑留下电子档案

“环滁皆山也 。 其西南诸峰 , 林壑尤美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琅琊也 。 ”
宋代大文人欧阳修的名篇让滁州西郊的琅琊山名闻千古 , 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有“天下第一亭”美誉的醉翁亭 。 苏东坡、杜符卿、辛弃疾……千年来 , 众多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文思才咏 , 也让琅琊山的石刻、碑刻成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
风侵水蚀 , 年深日久 , 琅琊山古建筑和石刻、碑刻出现损坏 , 有些甚至面临着消逝 。 2017年 , 北京文物古建工程公司团队的“琅琊山行”启程 。 至今年 , 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抢救保护工程验收 。 两年多的时间内 , 他们穿梭在山林之间 , 抢救着千年的文化记忆 。
给康熙年间酿泉石碑“净面”
山行六七里 , 渐闻水声潺潺 ,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酿泉也 。
北京文物古建工程公司团队“琅琊山行”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修复《醉翁亭记》开篇提到的酿泉之畔的石碑 。 这块碑面文字其实是“让泉”的石碑 , 是清代康熙十四年滁州知州王赐魁所书所立 , 就在酿泉池上 。

琅琊山|北京“文物医生”琅琊山发现北宋石刻,给醉翁亭记碑留下电子档案
本文图片

琅琊山|北京“文物医生”琅琊山发现北宋石刻,给醉翁亭记碑留下电子档案
本文图片
酿泉石碑前后对比
“流入岩下溪 , 幽泉助涓涓 。 ”酿泉的水清澈寒冽、四季不竭 , 上千年来 , 被反复吟咏 。 而也正是来自这泓泉水的湿润 , 让这块300多岁的石质碑刻“湿病”缠身 。
项目负责人张兴回忆 , 初见这块石碑 , 它看上去十分斑驳 。 上百年的水气浸洇 , 让它的表面滋生了很多微生物 , 青苔、地衣水垢遍布 , 十分影响观感 。 除了生物病害外 , 这块碑还存在粉化、溶蚀等化学病害 , 除了影响观感外 , 更重要的是它会影响石质文物的健康和寿命 。 张兴解释 。 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的修复团队首先对这块石碑进行了病害程度的检测和分析 , 之后对它进行了“清洗” 。
要清理石碑身上陈年积攒的污染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文物珍贵 , 我们绝不能‘硬来’ , 只能‘细抠’ 。 ”张兴介绍 , 为了给石碑“净面” , 工作人员们先对附着物进行了软化处理 , 然后在用小棉签、细竹签蘸着去去离子水 , 一点一点慢慢“抠”掉污染物 , 生怕在它表面留下“伤痕” 。 一块面积不足1平方米的碑刻 , 整整清洗了四天才完成 。
古语有云:上医治未病 。 对于文物医生来说 , 也是一样 。
为了防止紧挨泉水的石碑再次“染病” , 工作人员们对它进行了加固和防水的处理 , “采用加固材料 , 提高它的表面强度 。 再进行一道防水封护处理 , 防止它被侵蚀 。 ”
文物古建修复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 , 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保留文物风貌和历史信息 。 在完成全部处理过程之后 , 工作人员们对石碑进行了色差的检测 , 确保修复后的文物整洁之余 , 风韵犹在 。
抢救欧文苏字《醉翁亭记》碑
峰回路转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醉翁亭也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循着欧阳修的笔触 , 醉翁亭出现在工作人员们的眼前 。 只是 , “作亭者”已不再是当年琅琊山中的“智仙和尚” 。 张兴介绍 , 根据醉翁亭内的四块主题为“重修醉翁亭记”的碑刻内容 , 醉翁亭曾至少先后在明代和清代“修建”四次 。 而如今矗立在大家眼前的 , 是光绪时期的“作品” 。

琅琊山|北京“文物医生”琅琊山发现北宋石刻,给醉翁亭记碑留下电子档案
本文图片

琅琊山|北京“文物医生”琅琊山发现北宋石刻,给醉翁亭记碑留下电子档案
本文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