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罗马人连续三次打趴下,汉尼拔靠的不仅仅是战略( 二 )


▲坎尼战役战役示意图例如 , 汉尼拔首先在奥非都斯河的西岸扎营 , 面朝北方迎战 。 这样的 作战位置有一个好处 , 那就是从南往北吹来的季节性沙尘——“利伯齐奥”——不会吹到他部下的眼睛里 , 反而会影响罗马军队的视力 。 其次 , 当得知罗马人在在奥非都斯河的左岸设置了主要军营后 , 汉尼拔立即把他的军营搬到了左岸 , 派出骑兵组织罗马人在奥非都斯河取水 。 在炎热的夏季 , 供水不足会是灾难性的 。 并且 , 汉尼拔充分利用了平原宽度狭窄的特点——只有1.5英里 。 罗马的战线不得不拉长 , 而且缺乏回旋余地 。 中间的主力重步兵互相挨得很近 , 无法挥动武器 , 只有处在军阵边缘的士兵可以作战 。将罗马人连续三次打趴下,汉尼拔靠的不仅仅是战略
▲坎尼会战中被合围的罗马人没有作战的空间、士兵干渴难耐 , 再加上迎面吹来的让人睁不开眼睛的风沙 , 造就了这场可怕的灾难:7万人的罗马军人战死 , 而迦太基军人的战死人数不到6000人 。 1/5的成年罗马男性死在了那一天的坎尼 。重新发现汉尼拔:不仅仅是“西方战略之父”尽管汉尼拔的事迹流传千年 , 但由于这些事迹都是罗马人记叙的 , 有不少记载夸大事实 , 甚至自相矛盾 。 为了还原出最真实的汉尼拔 , 帕特里克·亨特进行了数十年的实地考察 , 走遍了汉尼拔经历过的每一个主要战场 , 终于在《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的一生》这本书里 , 还原出真实的“西方战略之父” 。例如 , 关于汉尼拔吃人肉的传闻 , 作者在书中进行了细致说明 , 解释这只是罗马人对汉尼拔残忍无道的夸大宣传;关于汉尼拔是从哪里翻越了阿尔卑斯山 , 作者花费了20年 , 仔细考察过至少30座山峰;最惊艳的是 , 作者还将地形、气候与史料紧密结合 , 从全新角度解释了汉尼拔的战略选择 。如果你也是一名军事迷 , 或者对汉尼拔的一生充满兴趣 , 那这本《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的一生》就是你的不二之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