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兄弟酒局,正在葬送他们的性命( 二 )
聚会饮酒的场合 , 主要是在自己家、饭店和KTV , 其中女生在自己家和KTV喝酒的比例高于男生 , 男生在饭店喝酒的比例高于女生 , 且随着年龄渐长 , 青少年更倾向在家以外的场合饮酒 。其实 , 如果一个未成年人团体里的三五好友 , 并没有谁无酒不欢 , 每个人多少都抗拒饮酒 , 却因为没有把话说开 , 让团体陷于一种相互猜疑 , 担心不喝酒就会被其他人排斥的氛围中 , 最后对谁都不好 。父母 , 最亲近的潜在帮凶未成年人禁酒势在必行 , 可蔓延到孩子身边的酒桌文化势必会产生阻力 。既然这种不良思想是孩子通过社会学习养成的 , 那关键还是要从孩子身边的大人约束起 , 而父母可能就是孩子饮酒最亲近的潜在帮凶 。据研究分析 , 父母的喝酒情况确实对孩子饮酒会产生一定影响 。 在此前一个月内父母喝过酒的家庭里 , 孩子饮酒的可能性是父母未饮酒家庭的 1 倍多 。
但比起父母自己喝不喝酒 , 更为关键的是父母对孩子饮酒的态度 。与家长明确禁止饮酒的孩子相比 , 家长未对饮酒表明态度的孩子饮酒的可能性是前者的 2 倍 , 而家长赞同其饮酒的学生饮酒的可能性则达到前者的 10 倍 。或许在现在大人的世界里 , 有时迫于现实 , 应酬做不到不沾染一滴酒 , 这无可厚非 。 而重要的是 , 当卸下工作的身份回到家中 , 回归父母的角色 , 就应该让孩子知道 , 这样是不好的 。而中国的很多家长在这一点上 , 恐怕毫无自知之明 。
据统计 , 逢年过节时 , 有 28.6% 的学生曾被家人劝酒 。 其中 , 劝酒排列前三位的依次是;父亲、其他亲属和爷爷或外公 。一般来说 , 劝酒这事 , 男孩子遇的比较多 , 但有趣的是 , 数据显示 , 母亲劝女孩喝酒的比例竟然比劝男孩多 。最近 , 一份疾控中心的研究论文显示 , 在对成都、广州、哈尔滨三市 6000 余名家长进行三个月“未成年人不饮酒”的科普宣传教育后 , 家长的饮酒知识和态度得到一定的提高 , 学生母亲醉酒率也有所降低 , 但父亲的饮酒行为没有改变 。可见父亲之所以会劝酒 , 并不是缺乏饮酒有害健康的知识 , 而是似乎认为喝酒是孩子 , 特别是男孩子应该掌握的一项社会技能 , 在日后对其获得社会资源与权力有帮助 , 并且认为这比起因饮酒造成的身体危害 , 受益得多 。所以无论是来自父辈的劝酒 , 还是母亲对女儿的劝酒 , 似乎都在指向一个不忍明说的现状 , 就是很多时候 , 在社会上要成事 , 多少得靠酒 , 即便是女孩 , 最好也还是要会一点 。但是说真的 , 不情愿地喝下一杯又一杯 , 却还要装作很开心的样子 , 这个成年人的世界 , 我们不希望在孩子身上重演 。
推荐阅读
- RCEP,亚洲人的亚洲
- 猜猜哪几首诗不是人写的?
- 事实上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糊里糊涂
- 留守儿童|上海中学生的意见写进未成年人保护法
- 发现人的价值,什么是现实生活的推动力?
- 钱学森图书馆|亲近本土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上海陕西四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声有色
- 共和党人的图谋
- 小飞人|二本毕业,学生到底考研仍是考公?过来人的这几点经验,值得参考
- 中年|26年前,打动无数人的“大眼睛”女孩,如今过得越来越精彩
- 不折腾,中国人的真实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