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天津疫情系冷链食品传播病毒?专家:缺乏关键证据

新京报讯(采访人员 戴轩)继从天津运出的进口冷冻猪前肘外包装被测出新冠病毒核酸弱阳性后 , 近日 , 该市相继报告两例感染者 。
11月8日 , 天津海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1名装卸工(138号本地确诊病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 。 11月9日 , 天津一名货车司机被确定为无症状感染者 , 其曾到138号病例所工作的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海联冷库拉货 。
两名病例的发现与11月7日山东德州市的通报有关 。 德州发现一批来自德国不来梅港的冻猪肘外包装检出阳性 , 该批货物曾在天津港(600717,股吧)太平洋(601099,股吧)码头停靠 , 并在海联冷库开箱贮存 。
这一新发疫情引发社会关注 , 不少地区疾控也发布了针对冰鲜食品的正确处理方法 。 有声音认为 , 此次天津疫情是因进口冷链食品感染人所致 。
天津此次疫情的源头是什么?能否判定为进口冷链食品致人感染?就此 , 新京报向多名疾病防控和传染病领域专家求证 。 专家分析认为 , 的确存在冷链传播的可能性 , 但现有信息不足以支撑结论 , 需要更为关键的证据 。
释疑1
冷链传播的结论成立吗?
“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物体传播给人 , 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 。 但就天津目前的信息来看 , 还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是冷链传播所致 。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蒋荣猛说 。
一名经历多轮新冠疫情的疾控专家表达了同样观点 。
该专家介绍 , 山东德州市检出的进口食品外包装弱阳性 , 意味着样本达到了阳性判定标准 , 但是病毒载量很低 。 人感染新冠的概率 , 与接触时间、接触到的病毒载量相关 , 一般来说 , 想要被环境感染 , 需要环境中病毒载量较高 , 相应的 , 现场应该检出更多阳性标本 , 但目前只有食品外包装和门把手检出阳性 , 到底是人污染环境还是环境感染人 , 难以定论 。 “当然 , 也可能是后续的消毒消灭了病毒 , 这也给溯源造成困难 。 ”
他还提醒 , 如果判定病毒来源是外源 , 要确保产品运输的中途没有任何人接触 。 以新发地疫情为例 , 有阳性标本从进口、下飞机、转运、进入市场 , 中途没有任何人开启包装 , 最后包装内部检出阳性 , 这才形成一个明确的指向 。 而根据官方信息 , 天津这批货物曾在中途接受开箱、转运 , 并非全程无外界接触 。
蒋荣猛分析 , 这批进口货物进入天津后 , 到11月4日之前都未开箱 , 无人员接触;11月4日和11月5日 , 经过了开箱、装载、冷库贮藏、运输等过程 。 而两名感染者在这两天均前往货物中转冷库工作 , 且138号病例还未被发现除接触进口食品外的可疑流行病学史 , 综合现有线索 , 疫情因冷链运输而起的可能性不低 。
但该结论要成立 , 仍需更为直接的证据 。 譬如对食品外包装、环境和人的新冠病毒进行基因测序 , 如果比对出高度一致性 , 可以得出三者有所关联 。 不过上述疾控专家表示 , 即便存在关联 , 也只能说三者感染同源 , 未必能得出因果关系 。
释疑2
本次疫情来源还有哪些可能性?
蒋荣猛介绍 , 就当下有限的信息来看 , 进口食品冷链传播的概率最大 , 但也存在其他可能性 。
目前 , 对环境、外包装、感染者的病毒样本还缺乏基因测序结果 。 如果外环境和外包装测序得出同源 , 环境的污染则可能来源于进口食品;如果外环境和外包装测序不同源 , 则冷库中有存在其他污染货品、被感染者的可能性;如果人所感染的病毒基因测序与进口食品外包装不一致 , 可能存在其他感染源 。
抗体检测也可作为提示信息 。 一般来说 , 感染新冠后至少需一周时间 , 人体才会产生抗体 。 如果两人是在4日和5日间感染 , 到核酸阳性的时间不超过4天 , 可以测出抗体阳性的概率不大 。 若抗体检出阳性 , 则可能在此之前已经感染 , 但接触到的人和货物相应更多 , 溯源会更加困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