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眼光看县城,我们丢失了什么?( 二 )


出现在这个乡村叙事中的“爱” , 是非常个人主义的 , 而出现在追求过程中的关注和兴趣 , 则是一种双向交换中的筹码 , 而非一种主动的付出给予 。同样 , 爱也不是在共同生活中逐渐生发和生长的情感 , 而更像是一种“决定”——决定爱了 , 才有爱 。因此 , 无爱而稳定 , 甚至有些无趣的家庭、有爱而冲动 , 甚至有些危险的追求 , 成为这个故事中的两极 。 这甚至与我们生活中无趣而坚实的现实 , 和虚幻而危险的理想 , 形成了一个同构 。写到这里 , 我们应该可以发现这个故事 , 被一种追求和关注的“爱”之有无串联起来 。 以此种“爱”的有无作为一切解释的基准 , 肯定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东西 。2)被动的机器人男性故事中的所有男性 , 也都是无自主性的简单应激反应个体 。 在受到优待时不思进取 , 在面临包办婚姻时简单接受 , 在包办婚姻无门时孤注一掷 。 故事中的女性都有诸多主动摆脱其命运的举动 , 而男性则恰恰相反 。当然 , 我在这里要的丝毫不是“一碗水端平” , 不是说这种落笔方式不够公平 , 也不是要为村庄中的男性 , 甚至更多男性开脱 。而是 , 故事中呈现出一种自由女性选择模式化男性的视角 。 当然 , 在其他男性视角的文章中也一样出现过自由男性选择模式化女性的叙事 。每个人都在假设自己面对的是“受到外部环境决定”的机器人个体 。受到宠爱的人不懂爱 , 小地方的人现实 , 大地方的人傲慢 , 有钱的人贪婪 , 没钱的人计较 , 做生意的人市侩 , 做知识的人迂腐 。我提出这个定式是为了什么呢?将他人认定为受到外界环境控制的机器人 , 是我们控制生活风险的方法 。外界环境施加了积极的影响 , 让一个人变好是少见的 , 但外界环境如何确切地让人变坏 , 倒是有更多的理论和视角 。这个定式的发现 , 显得像是对文章的一个苛责 。 有人可能会问 , 一种整体的社会分析 , 可不就是一种模式化的分析 , 这里怎么能够还原出个体的抉择呢?但大家可以想想 , 不管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还是涂尔干“失范” , 或是韦伯的“理性铁笼” , 同样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洞察 , 而这些洞察除了解释人的一种行动模式外 , 也都在其中解释出了个体自由选择消失的原因 , 而非直接假设“人是没有选择的” 。相信人没有选择 , 面对外界环境必然做出某种反应 , 恰恰是我们猜忌、绝望、快速放弃的基础信念 。3)逃离的解放性说起放弃 , 这篇文章也代表我们对放弃和离开的一种看法 。文章中有两个地方明确的提到离开 , 一是女性通过升学途径离开家乡 , 二是女性离开原有家庭和年轻追求者离开 。 在原文的视角中 , 这样的行动是有“解放性”的 。正如我们的生活一般 , 离开一家恼人的公司是“解放” , 离开精神控制自己的伴侣是“解放” , 离开父母和出身的城市是“解放” , 离开一个令人窒息的大环境是“解放” 。良禽择木而栖是这个时代的核心方法论 。 工作、爱情、生活 , 我们相信一种“选择决定论”:选对了 , 一锤定音地踩住“风口” , 事半功倍 , 获得一个现成的成功;选错了 , 付出再多的努力 , 都不可能改变处境 。在一个高流动性的社会中 , 有那么多城市 , 那么多公司 , 那么多人 , “新选择”无处不在 。 在这样的视野下 , 遭遇任何困境 , 逃离当然是一种积极的“解放” 。容我再次解释 , 上面的三个视角 , 都不是在说一个人面临压迫性的环境 , 不应该离开 , 或者任何人都不该接受他人的追求和关注 。 我希望大家明白 , 在文章中 , 我们没有接触到任何一个明确的例子 , 这是一次明显以我们的视野审视县城整体现象的尝试 。因此 , 在这样一个看似客观的对县城现象的分析中 , 我们不知不觉戴上一副大城市生活的有色眼镜 , 去看待对爱的态度 , 对环境决定论的笃行 , 对逃离的迷信和渴望 。这些信念构成了我们对县城现象理解的一个根本基础 , 也根本阻隔着我们从这个令人惊讶的故事中发现新的东西 。最终我们得到的无非是 , 性别歧视真蠢 , 被环境决定的人可怜又可恨 , 逃离真勇敢 , 我们要离开压抑自己的环境和人 。我很怀疑 这种直接的想法会让我们更好 , 还是更糟糕?03.愧爱的传递我确实有一个新视角来看待这个现象 , 当然也是关于那个核心的问题 , 文中单亲父亲从何而来 , 他们的家庭如何解体?在这里 , 我希望能够将县城家庭的解体原因 , 与我们生活中可能面临的解体连接起来 。爱是一个很晚近的发明 ,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 , 我就引用过安东尼·吉登斯的观点 , 说明只有在极晚近的现代性社会 , 爱才脱去了其上的社会关系、经济安排等要素 , 成为一种非常纯粹的“心灵追求” 。因此任何人都可能在心里忧虑 , 甚至会在亲密关系中询问自己的伴侣 , “你为什么喜欢我” 。 言下之意是 , 如果是因为外貌 , 如果是因为金钱 , 如果是因为一些“现实原因” , 那么这些现实条件消失后 , 亲密关系如何维持呢?比起现实原因 , 我想我们更不能接受为了弥补前一段关系的伤害而喜欢自己这样的理由 , 为了描述此种难受的处境 , 我们还发明了“接盘”一词 。 这让我们担忧 , 对方的伤口弥合后 , 一定会过河拆桥 , 导致关系的丧失 。 那么遭遇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当然是率先分手 。当我们确信生活或关系在未来确定会变糟 , 似乎最理性的方法就是现在结束 。按照前述的推理 , 一段“不纯”的爱情必然终结 , 那么现在就应该结束了 。 在所有“不纯”的爱情中 , 最明显的就是“受之有愧”的爱情 。 希区柯克的名片《蝴蝶梦》展现了这样一种受之有愧的爱情会让人如何惶惶不可终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