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捐3个月工资就行?残酷的战争会夺走你的一切

军武次位面2020-10-19 10:53:04打仗捐3个月工资就行?残酷的战争会夺走你的一切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憧憬战争 。就在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停火协议生效之后的几分钟内 , 双方的战斗又开始了 , 并且都相互指责是对方先破坏了停火协定 。不过依目前的态势来看 , 双方还是没有再扩大冲突的意愿 , 顶多是敌对双方的七个不服八个不忿 。 至于为何签订停火协议 , 相信大家也都能看出来——双方都顶不住了 。打仗捐3个月工资就行?残酷的战争会夺走你的一切
首先是双方都说对方已经伤亡了两千好几百人 , 装甲车的损失都在一二百辆 。 这场被外界看来属于“菜鸡互啄”的战争 , 损失却不小 。考虑到双方的军事装备的库存以及先进武器的消耗 , 如果冲突持续下去 , 一个月后 , 双方的机动部队可能只能靠着卡车去机动了 。双方对这点都心知肚明 , 所以才宣布停火 。 但双方由于历史积怨导致的这场冲突 , 却已经藉由现代发达的社交网络 , 传播至全世界 。 人们仿佛看了一场战争直播 。战争的残酷也展现在世人面前 。最著名的一个片段是里 , 一个亚美尼亚士兵在被炮火连天的战场吓的在战壕里哭泣 , 一个前去支援他的士兵也中弹倒地 , 这应该是电影里很常见的桥段 , 却被一场真实的战争活生生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打仗捐3个月工资就行?残酷的战争会夺走你的一切
一辆阿塞拜疆的坦克在报废之后 , 6名士兵在弹雨中拼命奔跑 , 其中3名士兵接连被扫到在地:打仗捐3个月工资就行?残酷的战争会夺走你的一切
一个被击毙的阿塞拜疆士兵遗体旁边还有一瓶未喝完的饮料 , 网友留言“饮料都还没喝完 , 买的时候应该还不知道是这个结局吧”:打仗捐3个月工资就行?残酷的战争会夺走你的一切
战争还波及到了那些平民百姓们 。 双方为了泄愤还朝着对方的城市互射火箭弹 。打仗捐3个月工资就行?残酷的战争会夺走你的一切
▲亚美尼亚控制的纳卡地区遭到火箭炮攻击谁家的汽车就这么被炸了也得肉疼吧打仗捐3个月工资就行?残酷的战争会夺走你的一切
▲未爆炸的火箭弹落入纳卡首府街道 。百姓何辜 。其实军武菌是想借着这次亚阿冲突 , 讲讲战争的残酷性 。 有人会问 , 讲这些有什么用?其实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现实中总有那么一些狂热的人在鼓吹战争 , 动辄喊打喊杀 , 好像打仗就跟儿戏一样 。 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憧憬战争 。防杠专用:当然 , 也不是说我们被别人欺负了就得一味委曲求全 , 该打还是得打 , 毕竟现在我们腰杆真的硬了 。但不该打就不必打 。 因为战争是用金钱、人命、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 甚至是国运堆起来的 , 战端一起 , 没有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 。但历史证明 , 在狂热民族主义情绪的鼓动下 , 往往是人民最热爱发动战争 。以一战为例 , 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侵略扩张下意识地归罪于上层贵族 , 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欢实的却是德国中产阶级 , 特别是普通民众最欢迎战争 。 这很令人惊讶 , 也很反常 。德国统一后 , 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 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 , 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 , 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 。 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 , 政府有意培养 , 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 , 把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正当化 , 这也成为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 。打仗捐3个月工资就行?残酷的战争会夺走你的一切
1914年8月 ,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 德国整个社会上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爱国激情和民族主义情绪 。鼓动民族仇恨的宣传随处可见 , 各类雷人的明信片很快铺满街头 , “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一脚踩死一个英国佬!”民众踊跃报名参军、应征入伍 。在宣布战争令后 , 德国的老百姓们竟然还将开战作为节日来庆祝 , 街道和广场上热闹非凡 , 大家都陷入战争的狂热中去了 。 这种现象称之为“乌拉爱国主义 。打仗捐3个月工资就行?残酷的战争会夺走你的一切
什么是“乌拉爱国主义”?“乌拉”指战场上的呐喊声 。 后来 , “乌拉”成了普鲁士军队列队行进中的规定口号 。 在19世纪后期 , “乌拉”开始与爱国情绪相联 , 并频繁出现在爱国诗篇中 。“乌拉爱国主义”一词是专门用以解释一战爆发后 , 德国人表现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战争激情”的 。打仗捐3个月工资就行?残酷的战争会夺走你的一切
▲看着像是送儿子上战场的母亲 。只有一战的爆发得到了社会各阶层满怀热情的拥抱 。 大众舆论表现出的不是合乎常理的恐惧 , 而是与社会、心理和历史预期完全相反的兴奋 。其他各国也多多少少存在着这种民族主义激发的好战情绪 。 在1914年8月一战爆发时 , 在不少欧洲国家首都 , 人民都自发地上街庆祝了 , 包括远说不上军国主义的英国 , 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竟也是欢声雷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