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债务|黑芝麻“糊”了:业绩下滑、债台高筑 主营产品老化( 二 )


文章图片
90年代的黑芝麻糊 图片来源:黑芝麻官网
1997年 , 黑芝麻在深交所上市 , 成为国内该产品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 , 韦清文也获得“黑色食品之父”的称号 。 黑芝麻也在大力扩张“非黑”业务 。
1992年至2004年 , 黑芝麻先后引进了八宝粥生产线和真空低温油炸果蔬生产线 , 同时 , 投资饮料、收购县委招待所、投建包装厂和制罐厂、进军豆粉米粉等白色食品 。
上述支线业务多数不了了之 。 财报资料显示 , 黑芝麻培育达6年之久的南方米粉业务在2008年至2010年收入逐年下降 , 亏损严重 , 亏损额一度高达6000万元 。
“上世纪90年代开发了很多新产品 , 我们市场的敏感度还是不错的 。 比如我们很早就做过麦片、八宝粥、饮料 , 这些都是很好的点子 。 但是没有把它坚持下来 , 最后错过了很多机会 。 ”2014年 , 韦清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 。
如今看来 , 这番话透露出韦青文在频频探索多元化却无疾而终后 , 依然没有改变扩展业务的“初心” 。
2017年起 , “跨界”成了黑芝麻的新方向 。 2017年5月 , 黑芝麻收购上海礼多多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股权 , 进军电商 。 同年7月 , 黑芝麻通过收购深圳润谷等企业 , 在完善自身在电商渠道空缺的同时 , 切入了曲奇、面包等烘焙食品市场 。
但广泛布局多个产业没有为黑芝麻带来净利润增长 , 反而引起公司财务危机 。 2018年年报显示 , 除了上海礼多多和广西南方黑芝麻两家公司净利润为正 , 其余子公司均有超过2000万的亏损 。
扩张之痛 , 让韦清文不得不面对现实 。
2018年1月 , 韦清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未来两三年 , 黑芝麻集团将不会涉足新品类业务 。
只过了两年 , 黑芝麻又重回扩张轨道 。 2020年4月 , 黑芝麻对广西广投国医投资有限公司进行投资 , 官方资料显示 , 广投国医主要经营投资医疗业、医疗基础建设设施、医疗设备安装、装修、检测、保养、租赁等业务 。
难回巅峰
黑芝麻的主业黑芝麻糊类产品 , 近年来也陷入发展瓶颈 。 财报显示 , 在1998年至2004年期间 , 黑芝麻糊的销售额一直徘徊在2个亿左右 。 同时 , 黑芝麻糊类销售量从2015年的900.67万件下降至2019年的664.95万件 。
对此 , 黑芝麻品牌总监韦广贤曾坦承:“各种投资项目 , 实际上分散了集团的财务和团队精力 , 导致主业受累 。 ”
“糊类产品过于老化 , 没有竞争力 , 加上黑芝麻精力分散 , 多元发展 , 就削弱了主业的竞争力 。 ”林岳表示 。
为了提振愈发疲软的主业业务 , 黑芝麻围绕糊类产品探索新业绩增长点以扭转局势 , 但效果并不亮眼 。
2011年 , 南方黑芝麻推出新品黑芝麻露 , 但很快便销声匿迹;2013年 , 南方黑芝麻成立饮品事业部 , 先后推出了黑芝麻乳、罐装饮料等产品 , 但如今市场上也难觅其踪影;2016年 , 黑芝麻推出“黑黑乳” , 试图打造又一大单品 。
“即饮产品的尝试 , 思路是正确的 , 但应该更多深入地做市场调研 , 来找到切入点 , 让产品有清晰的卖点 , 打造网红特质 , 才有机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 ”林岳表示 , 黑芝麻明显没有做到这一点 , 只是盲目跟风 。
在多元化碰壁、主业颓靡下 , 黑芝麻的高管们减持却毫不手软 。
2016年7月末 , 黑芝麻时任证券事务代表周淼怀减持4万股 , 拉开了黑芝麻高管减持的序幕 。
此后 , 公司董事兼董秘、高管父母、副总裁、总工程师、副董事长等高管均纷纷减持套现 。 仅在2018年12月份 , 就有包括两位副董事长、两位副总裁在内的5位高管减持 。
资本市场表现也每况日下 。
2016年12月 , 黑芝麻的股价最高报每股8.74元/股 , 在此之后 , 黑芝麻股价一路下滑 。 截至最近一个交易日2020年11月6日 , 黑芝麻收报3.23元/股 , 总市值24亿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