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不是铁律 法门没有唯一( 二 )


戏剧艺术的主题是永恒的生、爱、死 , 任何形式最终指向的无非是这三者 。 戏剧是场上艺术 , 当灯光亮起的那一刻 , 除了技术人员 , 没有人会拿着剧本看戏 。 演员的动作和台词、布景、灯光和音效就是一切 。 剧中父子二人两次洗澡的对比含义集中体现了这部作品的主题 。 日趋稳定的父亲面对蓬勃生长的儿子 , 即将步入中年的儿子再次面对走向静止的父亲 , 这种生命轮回中的变与不变 , 和不同时间点上生命的交错带来的触动 , 比起他们曾经为某事大吵一架 , 从此不愿相见 , 或许更接近人生的真实情况 。
顾雷经常会围绕着一些大家通常羞于启齿的男性器官做文章 , 这些词汇就像一些带有禁忌性的符号 , 会引起大家的窃笑 , 但随即就会发现 , 它们能引出从前不具有的诗意 。 顾雷追求的就是通过舞台的形式 , 将这些尚能维持人们兴趣的符号进行转义 , 寻找引发美感的可能 。 这就是阿尔托在<残酷戏剧>中说的 , 恶面的诗意 。
影视剧对舞台艺术的冲击 , 是从电影一出现就存在的问题 。 早在1935年 , 中国有声电影刚刚出现的时候 , 就有人说出:“舞台剧的末运降临了!”(<中国的话剧> , 剑啸 , 天津<益世报>1935年12月9日)所以 , 舞台创作者要做的就是寻找舞台的独特性和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 这部<水流下来>就是步入中年的顾雷以他对人生和戏剧的思考给出的答卷 。 顾雷此次的尝试不能说绝对成功 , 但我作为支持话剧发展的研究者 , 绝对支持这种创作追求 。
“在野”创作者做了什么 , 留下了什么
上世纪90年代 , 剧场的观众席上差点空无一人 。 2001年开始的大学生戏剧展演(现为大学生戏剧节) , 2008年开始的北京青年戏剧节(现为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 让多少年轻人进入排练场和剧场 , 培养了年轻人对话剧的兴趣 , 让如今的剧场里仍然坐着对话剧艺术充满期待的观众 。
在黄盈、邵泽辉、李建军、王翀、何雨繁等从大戏节、青戏节走来的、多年活跃在剧场界的创作者中 , 顾雷从教育背景和身份来说 , 都是这个群体里的少数 。 如果顾雷还能代表这样一个群体 , 那么我要回答安莹老师的问题——
这些保护了话剧火种的青年戏剧人 , 仍然在坚持独立创作 , 为了心中的艺术理想努力地寻找表达方式 。 他们与沉闷的套路对抗 , 寻找真正的艺术之美 。 与某些浪费公帑却让观众失望的创作者相比 , 他们在说到艺术理想时 , 丝毫不会脸红 。
【|技巧不是铁律 法门没有唯一】摄影/蔡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