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毛泽东惊人的凝聚力和罕见的感召力是如何形成的

【国民党|毛泽东惊人的凝聚力和罕见的感召力是如何形成的】
国民党|毛泽东惊人的凝聚力和罕见的感召力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国民党|毛泽东惊人的凝聚力和罕见的感召力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国民党|毛泽东惊人的凝聚力和罕见的感召力是如何形成的


暮年的毛泽东特别怀旧 , 他常常在病榻上翻看自己过去的老照片 。 其中有一张照片他特别眷恋 , 曾反反复复地拿在手中端详 , 脸上充满了沉思 。 那是他穿着带有两个大补丁的裤子在延安窑洞前讲话的照片 。 那是那个年代官兵一致 , 上下同心 , 同甘共苦的写照 。 正是这种官兵一致和上下同心才以惊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 把千百万军民从五湖四海集合在一起 , 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变物质的转化作用 , 形成了推动革命胜利的强大动力 。
一、与兵为伍 , 同甘共苦 。 战争是残酷的 , 战争岁月是艰苦的 , 为了使这支军队经受各种艰苦斗争的考验 , 同仇敌忾地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 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就作出了“官兵平等” , “经济公平”的规定 , 并从他自身做起 , 所有的生活都是和普通士兵一样 , 每天吃的是南瓜和红米 , 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菜钱 。 他身上的那件灰布军装从来没有换过 , 一直穿到洗的发白 , 补满补丁 。 行军作战的时候 , 照样和战士一起吃野菜充饥 , 在树林和草地中宿营 。 那时候毛泽东白天要指挥作战 , 晚上还要思考革命战略问题 , 常常是工作到深夜 , 但他为了节约灯油坚持使用一根灯芯办公 , 只有在开会的时候他才使用两根灯芯 。 在1928年的大柏地之战 , 正在指挥的毛泽东看到前线战士伤亡很大 , 平时不摸枪的他也拿起一支枪 , 身先士卒 , 同战士一起冲进敌阵 , 红军战士深受鼓舞 , 最终夺取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 使红军在赣南地区立足了脚跟 。 红军长征进入藏区后 , 部队陷入严重的粮荒 。 有一次 , 警卫员吴吉清给毛泽东端去青稞面混合着野芹菜、豌豆叶子熬成的汤时 , 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 毛泽东却说:“现在全军都在吃青稞混野菜 , 我们也要吃 , 你没听说盘古时候神农氏为了给人治病他尝过百草吗?我们今天为了北上抗日 , 也得吃点苦 。 吃苦是光荣的事 , 没有今天的苦 , 就没有明天的胜利 。 ”正是在毛泽东倡导的官兵一致的基础上 , 人民军队逐渐形成了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三大民主 , 造就了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靠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打仗的新型军队 。
二、慨然生死 , 危中转战 。 1947年国民党20万军队进犯延安 , 当时各解放区的首长都给毛泽东发来电报 , 请求毛泽东转移到他们那里去指挥全国解放战场的战争 。 然而 , 毛泽东却表示:“陕北人民养育了我们十几年 , 现在敌人进攻不能丢下他们就走 。 ”于是他不顾同志们的劝阻 , 只让中央后方委员会进入绥靖解放区 , 自己则随身仅仅带了四个连的警卫兵力毅然留在了陕北 , 并有意让蒋介石知道 , 以吸引国民党当时唯一的机动战略集团胡宗南部 。 在转战陕北过程中 , 毛泽东曾几度遇险 , 有时竟然和敌军相距百米擦肩而过 , 有时连身后敌人追兵的火把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 但毛泽东仍然谈笑自若 。 毛泽东这种“胸中自有百万兵”的豪迈壮举 , 不仅吸引了国民党西北集团的重兵 , 极大的减轻了其他战场的作战压力 , 也鼓舞了处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军民 。 在当时物质条件最为艰苦的西北战场上 , “毛主席还在陕北”这句话已经成为激励部队和群众最有力的动员口号 。 当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通过陕北的集镇村庄时 , 认出他的老汉、娘姨、后生们无不激动万分 , 许多人热泪盈眶 , 纷纷簇拥上来热情欢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