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李白一生热衷于功名 , 竟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 , 的确让人很难想得通 。 虽然难想得通 , 但也并非是不能想得通 ,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试着想一想:一、户口问题李白的身世应该是古代名人中最耐人寻味的了 。 李白出川之后竟然再也没有回过家 , 也不见他和家人有什么联系 。 李白名闻天下 , 粉丝无数 , 竟然没有人能窥得半点李白的真实身份 。 如果李白真的像是自己所说的那样 , 那么在他四川老家那儿一定可以找到点蛛丝马迹 , 有些人为能和李白套上点近乎 , 也会宣扬的 , 至少在李白家乡彰明县(现江油)的地方志中会有记载吧 , 事实上 , 在李白名满天下的时候地方志中却没有骄傲地记上一笔 。 所以 , 基本上可以认定彰明县的士子们和官方在当地也没能发现李白蛛丝马迹 。李白自称生于碎叶 , 长于广汉 , 唐朝的科举制度规定 , 参加考试的考生大部分来自各级学校(学馆) , 而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属于当时的士族或者官二代 。 小部分是通过各级考试选拔出来的 , 这些考生必须通过身份检查 , 其中一条就是要申报籍贯和上三代名讳 。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谈到李白的户籍时说:“隋末多难 , 一房被窜于啐叶 , 流离散落 , 隐易姓名 。 故自国朝已来 , 编于属籍 。 ”也就是说 , 自唐朝以来 , 李白家的户籍就在碎叶了 , 而且李白一家在户籍上的名姓都是假的 。 李白如果想参加科举考试 , 他只能回到原籍碎叶去 , 还得继续使用他的假名字 。 可是《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说:“神龙初 , 潜还广汉 , 因侨为郡人 。 父客以逋邑 , 遂以客为名 。 高卧云林 , 不求禄仕 。 ”由此可知 , 李白的父亲是“潜还广汉 , 因侨为郡人”的 , 也就是说 , 李白的父亲是偷偷地溜回广汉的 。 笔者以为 , 这“侨”字可能是“乔”字之误 , 假扮之意 。 也就是说 , 李客是假冒为本地人的 。 因为 , 他是“潜还”的 , 自然是见不得光的 , 怎么才能顺利地待下去呢?只有假扮是本地人 , 假扮本地人是可以的 , 但是户籍的问题却没办法解决 , 李白自然也就不能以本地人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 。 由李白“父客以逋邑 , 遂以客为名 。 高卧云林 , 不求禄仕 。 ”可知 , 李白的父亲也不能去参加科举考试 , 而只能“高卧云林” 。 要知道 , 此时的李白不过几岁 , 李父李客也正是年轻气盛 , 有追求、有抱负的年龄 , 竟然能安于现状 , 不去追求功名 , 其间自然有不能公开的秘密 。 笔者也未考证出 , 当时的碎叶是否被唐朝的科举考试区域所覆盖 。 就算被覆盖了 , 由于李客是“潜还”的 , 李白也无法回到原籍参加科举考试 。至于李白的家世 ,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说:“绝嗣之家 , 难求谱谍 。 ”自然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 既然是“绝嗣之家 , 难求谱谍 。 ”李白又是怎么知道自己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的呢?更为奇怪的是 , 李白常把自己的九世祖的名讳挂在嘴边 , 却从来不提自己祖父和父亲的名讳 , 如果有人说不知道 , 估计连三尺顽童都不会相信 。 至于他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白祖先“中叶非罪 , 谪居条支 , 易姓为名 。 ”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二、成分问题唐朝的科举资格审查除了要查明你的祖宗三代外 , 还规定商人和罪犯的子女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 有人说李白是罪人之后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 在笔者看来 , 这个理由是靠不住的 , 上面我们说过了 , 李白的祖先犯的是隋朝的罪 , 到了唐朝开国时 , 已经重修了户籍 , 自然不会再记录在案了 。李阳冰和范传正都说李白祖上因为获罪 , 逃到碎叶 , 隐易姓名 。 这是什么样的罪呢?在隋时犯的罪 , 竟然延及几世 , 而且在改朝换代之后都不能免除 。 在这种情况下 , 估计官府是不会再追究李家的罪了 , 唯一的可能是怕仇家报复了 。 而且可能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总之 , 李白不敢公开户籍问题 , 也不敢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 , 自然就没有考试的资格 。因为李白说过自己游历吴越间 , 散尽“三十万金” , 就有了李客是个富商的传言 , 李白就成了商人之子了 , 所以李白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 。 在笔者看来 , 这一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说道:“父客以逋邑 , 遂以客为名 。 高卧云林 , 不求禄仕 。 ”如果李客是个商人 , 就不会有“高卧云林 , 不求禄仕”之说了 。人们只听李白说自己散尽三十万金 , 却忘记了李白的豪迈是夸张的代名词 , 在唐时 , 还没有出现纸币 , 这三十万金的重量应该不是李白和一个书童能背负得起的 。 如果李白游历吴越间真的散尽了三十万金 , 这三十万金也多半是由粉丝陆续赞助而来的 。郭沫若因为李白在浔阳狱中写过一首叫《万愤词》的诗 , 诗中写道“兄九江兮弟三峡” , 就说九江、三峡都是长江上的重要码头 , 李白的哥哥和弟弟就分别在这两个大码头上做大生意 。林庚也讲李白出身商人之家 。 他的根据是杜甫诗中写的“天子呼来不上船” 。 要李白是要保证自己人格的独立 , 保证个人的精神魅力 。 什么人的人格最独立呢?当然是商人 。 由此得出了李白是商人出身的结论 。 这也太会附会了 , 说李白人格独立 , 其实一次又一次的干谒的过程 , 就是李白一次又一次出卖人格的过程 。 他第一次试图从军 , 就是想到边关立功 , 其实也就是想依附于别人 。 第二次试图进军营是参加永王李璘的队伍 , 也只是写了几首马屁诗而已 , 谈何人格 , 谈何独立?李白连两次婚姻也都是入赘做了上门女婿 , 就更谈不上什么人格独立了 。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 林庚还引用了李白的《长干行》一诗说:诗中通过一个女子的口吻 , 写对经商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 由于诗中描写了商人的生活 , 以此可以佐证了自己的观点 。 这种说法更是可笑 , 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描写了茶商的生活 , 白居易家就是大茶商了?李客虽然不一定像李白所说的那么有钱 , 但也绝对不会是个贫困户 。 这从李白少时求学经历就可看出端倪 。 学剑、修仙都是烧钱的土豪才有条件捣腾的爱好 。如果李客是个富商 , 李白的钱应该源源不断才是 , 其实不然 , 到李白成年后 , 估计李客的财富都在李白的“干谒”和游历中消耗殆尽了 , 所以后来的李白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沦为倒插门女婿的 。 有人说 , 李白有胡人之风 , 对做倒插门女婿不像汉人那么难以接受 , 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 要知道李白四五岁时就离开了碎叶 , 开始接受汉文化的熏陶了 。李客的钱财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也可能和李客“潜还”有关 。 李客不但“潜还”了 , 而且还潜到了相对偏僻封闭的四川 , 还不敢用真实姓名 。 在当时与人交往时交代自己的家世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 , 李白交友遍天下 , 甚至终其一生都没有透露丝毫 , 不能不说是个谜 。 如果真的要给出一个答案的话 , 李客黑了别人的钱后怕人家追讨也是顺理成章的 。 到了这儿 , 李白自称出生于“碎叶”就很可疑了 。 李白为什么选择了碎叶作为自己的“出生地”呢?估计还是因为碎叶太偏远了 , 让别人没有办法考证 。 如果他真的出生于碎叶 , 可能也不敢到处说自己出生碎叶了 。三、学业问题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可能也和他的学习内容有关 。 李白一生热衷于功名 。 “干谒”成了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 “干谒”对李白来说甚至比写诗还要重要 。 在科举时代 , 热衷于功名的人自然要修习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 , 但李白“五岁诵六甲 , 十岁观百家”、“ 十五观奇书” , 写诗还以歌行 , 民谣为特色 , 明显是不务正业 , 一个几岁的孩子懂个啥?很显然这都是李客引导的问题 。 也就是说 , 李客早就明白李白是无缘参加科举考试的了 。李白热衷于功名之时 , 正是盛唐时期 , 此时的唐政府需要的是能管理人才 , 而李白引以为自豪的才干却是纵横之术 。 (李白)隐居戴天大匡山 , 往来旁郡 , 依潼江赵徵君蕤 。 蕤亦节士 , 任侠有气 , 善为纵横学 , 著书号《长短经》 。 太白从学岁余 。 自以为是苏秦、张仪再世 , 有经天纬地之才 , 却不明白纵横之术在乱世可以卖个好价钱 , 但在治世却是一文不值 。 再加上他生于胡地 , 性格粗犷豪放 , 任侠好剑 , 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诗写道:“结发未识事 , 所交尽豪雄 。 ……托身白刃里 , 杀人红尘中” 。 你想想 , 在太平盛世 , 出了这么个怪胎 , 谁敢重用于他?李白不但很少接受儒家的传统教育 , 而且还对儒家学说和儒生报以轻蔑 , 在其《嘲鲁儒》诗云:“鲁叟谈五经 , 白发死章句 。 问以经济策 , 茫如坠烟雾 。 ”“五经”是什么?唐初颁布《五经正义》 , 作为科举考试大纲和考点 , 若想高中 , 不修习《五经正义》肯定是行不通的 。 有人引经据典说:唐朝的科举考试不仅要考诗赋 , 还要考试策 , 但无论考什么 , 都应该不能和《五经正义》的观点相抵触 。 所以 , 熟悉《五经正义》才能在科举考试中不逾红线 。总之 , 以李白的头脑一定明白 , 如果自己参加科举考试 , 结果肯定是会很没面子的 。四、心理问题李白表明上很豪放 , 其实是个很要面子的人 , 在唐朝 , 也并非是想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野无遗贤” 。 我们知道有很多才华横溢之人都在科举考试中折戟沉沙 。杜甫厉害吧 , 家世显赫 , 学富五车 , 可考了两次都没有考上 , 孟郊也是在四十六岁时才有机会写下了有些变态的《登科后》一诗 。 以《焚书抗》一诗而闻名于世的唐代诗人章碣的爸爸章孝标 , 曾已命题诗《春雪》惊服四座 , 中了进士后也有如范进一般有些癫狂了 , 写下了《及第后寄李绅》一诗 , 曰:及第全胜十政官 , 金鞍镀了出长安 。 马头渐入扬州郭 , 为报时人洗眼看 。以白居易的才华 , 对科举考试都心存畏惧 , 为了把握大一些 , 不惜冒着风险 , 冒籍到录取率高的地方去做“高考移民” 。 至于才华满腹 , 在科举中抱恨终身的人就更多了 。当时的文人要么是没有考取 , 黯然出场 , 要么是一举中第 , 喜不自胜 , 得意忘形 。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 唐时的科举真的不容易考 。为什么唐朝的科举考试如此艰难呢?我们前面也提到过 , 因为大部分录取名额都被来自各级学校(学馆)的官二代占用了 , 真正能通过各级考试一步步出人头地的可谓少之又少 。 在这种情况下 , 不按考试大纲学习的李白自然不会有多大的把握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 李白是个聪明人 , 聪明人自然知道怎么回避自己的弱点 , 李白自然知道自己应该回避科举考试 。李白回避科举制度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 , 如果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 , 再去“干谒诸侯”时就失去了自夸的本钱了 。五、并非只有科举一条路唐朝时 , 普通百姓要想取得功名 , 除了科举 , 还有“干谒诸侯”和从军两条路 , 李白“干谒诸侯”之事大家都是知道的 , 这里就不再多叙了 。 李白精通纵横之术 , 又擅长剑术 , 所以他在干谒诸侯也失败时 , 也曾试着走过“从军”的道路 , 就是到北方边庭去报效祖国 。 不幸的是 , 李白第一次试着投笔从戎 , 竟然跑到了已经有了反意的安禄山麾下 , 好在老婆出身在高官家庭 , 政治觉悟比较高 , 及时把他拉了出来 。 李白第二次投笔从戎是跑到了永王李璘的麾下 , 老婆政治觉悟虽高 , 但还是没有劝阻住建功立业心切的李白 , 在永王李璘的帐下 , 李白除了写了几篇马屁诗外 , 还没来得及施展自己的纵横之术就成了阶下囚 , 李白再也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了 。
推荐阅读
- 美国和西方其它国家的抗疫水平没有实质差异
- 高速路为什么没有路灯?多年的疑惑终于明白了!
- 明朝的术士真能炼出金银吗?唐伯虎为什么装疯卖傻?
- 有哪些银行股牛股?为什么牛?有潜在牛股?
- “他赢了”但“我没有输” 这场选举将如何结局
- 贾冀豫~我的出生地山东聊城吴家胡同
- 菜市场|年轻人宁愿去价格较高的超市,也不去菜市场,为什么?
- “他赢了”但“我没有输”
- 为什么都是挟天子,董卓十恶不赦、曹操却被后人理解
- 京法网事|法官在没有案子开庭的时候,一般都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