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张最猛的大学专业,越来越“贬值”了( 二 )


本科毕业后 , 萧云考取了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 希望提高学历 , 为能进入高校当老师做准备 。
但这条路远比她想象得要拥挤 。 2000年 , 全国开设公管专业院校为57所 , 第二年即翻倍 , 增加到了132所;到2007年为322所 , 2011年 , 国内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432所 。
被大批量制造的毕业生 , 与依然位置有限的就业市场 。 /图虫创意
不仅量多 , 它的存在范围还非常广 , 综合类、师范类、财经类高校争相开设 , 甚至是体育类大学 , 农林、医学等方向的理工科高校 , 也出现了这门专业的身影 。
公管类专业学生被大批量生产 , 毕业生的“通货膨胀”随之而来 。
萧云最终没能完成自己的第一职业预期 。 因为即便是想入职层次低较低、非一二线城市的高校 , 其门槛也达到了博士学历 。 何况是出自普通本科、普通读研院校的学生 。
被撤销得最多的专业比萧云晚于7届进入公管下属行政管理专业的刘然 , 更明显地经历着这门学科的另一种命运 。
2017年 , 刘然错失第一志愿 , 被“爸妈意愿里的专业”录取 。
这一年 , 公共事业管理成为教育部撤销数量最多的专业 。
据教育部公布的本科撤销专业结果显示 , 2015-2019年五年间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撤销总数排名全国前五——它基本做到了年年被“消失” , 且消失规模大 。
图片来源:澎湃·美数课
有学者提出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高等院校的遍地开花与迅速扩展 , 不仅超出专业始创者的预期 , 也远远超出了社会的认同和接受力 。
尤其是在上世纪末高校扩招开始后 , 综合了办学成本更低的文科、当时的朝阳专业两个因素的公共事业管理 , 成了大学的热门新设专业 。
大量开设这类文科专业 , 也成了专科升级为本科、专门性向综合类大学进阶的常规动作 。
实际上 , 不少高校公管专业的设置 , “不是缘于自身已有较强的相关学科实力或资源积累 , 多是出于形势所需 , 在师资、教学、专业基础都较薄弱的条件下起步” 。
求量不重质 , 必然会对学科造成伤害 。
扩张飞快但步伐不扎实 , 这条路也注定很难走得远 。
与其他专业重合度高 ,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致使学生就业困难等 , 都属于专业被撤销的原因 。 这些也是公共管理类学科正面临的问题 。
学科交叉是公管类专业的一大特色 ,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其失去“特色” 。
在人才培养方面 , 不少公管类学院将“厚基础、宽口径“作为目标 , 这就使得不同方向的基础课程在学生的课表中占据了大多位置 。
以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例 , 前者的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 课学分合并占比达74% , 后者为67% , 即通识类课程的比例 , 远远高于专业方向的课 。
“什么都学但都不深入”、“偏向理论缺乏实际” 。
如今本科四年级在读的刘然 , 会这么向身边人介绍自己所读的专业 , “一门研究政府治理和社会事务的学科” 。
如果再问她 , 这门专业具体在学什么——好像确实没法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 , “什么都接触一些 , 也学得不精 。 ”
因为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 这门学科包罗整合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门类的课程 。
刘然更愿意从另一个方向来看待它:
各类社科课程杂糅着学 , 本身也具备意义 , 她学会从综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 也曾因一节社会政策课 , 对周身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 感受到专业自带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化理念 。
相比倚重专业技能的教育 , 公共管理带给刘然的感觉 , 更像一门贯穿三四年的通识教育 , 也就是说 , “它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导向并不太强” 。
但这对刘然来说不算个大问题 , 因为她已经考虑好了本科后的规划——通过留学读研转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