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顾炎武 为何被世人称为“避青先生”?

顾炎武(1613.7.15-1682.2.15) , 汉族 , 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 , 本名绛 , 乳名藩汉 , 别名继坤、圭年 , 字忠清、宁人 , 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 , 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 , 改名炎武 。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 ,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
【经书|顾炎武 为何被世人称为“避青先生”?】经书|顾炎武 为何被世人称为“避青先生”?
文章图片

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 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
明朝灭亡后 , 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誓不损节 , 不为清朝服务 , 还参加抗清复明的"复社" 。 每年端午节 , 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 , 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 , 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 , 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 , 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 。 因此人们称他为"避青先生" 。
他曾六次从家里步行至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 往返数千里 , 不辞跋涉之苦 。 又在漂泊各地途中 , 两次到北京昌平县长陵哭吊明成祖朱棣 , 六次到明思陵哭吊明代末帝朱由检 。
顾炎武在第一次哭吊完明孝陵后 , 独身北走 ,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 首先在山东章邱县长白山下垦田自给 。 之后弃去 , 由门人辈管理田产 , 自己另寻他所 。 每到一处 , 他便买几个妾婢 , 置房屋和地产 。 因此他一生没有困乏的时候 。 他的两个在北京做官的外甥徐乾学和徐元文曾向他借钱用 , 共计数千两白银 , 他也不向他们索要 。
康熙七年(1668) , 顾炎武卜居于陕西华阴县 , 置田五十亩以自给 。 他钟爱沙苑蒺藜 , 曾说:"这个吃久了 , 不吃肉不喝茶也可以 。 "
经书|顾炎武 为何被世人称为“避青先生”?
文章图片

顾炎武小时候 , 每年春夏温习经书 , 家人为他请了四名声音宏亮的士子 , 坐在周边 。 顾炎武面前放一本经书 , 四人前面还放着该经书的注疏 。 他先叫一人读一段经书 , 遇到其中字句不同的或他忘记了的地方 , 则与四人辩论或再记一遍 。 一人读二十页书 , 之后再叫另一人读二十页 , 他每天温习经书二百页 。
顾炎武自小至老手不释卷 , 出门则总是骑着一头跛驴 , 用二匹瘦马驮着几箱书 。 遇到边塞亭障 , 就叫身边的老仆到路边的酒店买酒 , 二人对坐痛饮 , 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 , 考究其地理山川 。 如果与平生所听到的不相符 , 他就打开书本验证 , 必定要弄清楚才罢休 。 骑在驴上无事时 , 他就默诵诸经注疏 。 碰上老朋友 , 他往往记不起他是谁了 。 有时掉到崖下 , 他也毫不怨悔 。
顾炎武曾经客居北京 。 一天 , 在朝廷做官的王士祯去他住所拜访 , 对顾炎武说:"先生博学强记 , 请您背诵一下古乐府《蛱蝶行》好吗?"顾炎武当即背诵出来了 , 一字不遗 , 同座皆惊 。 《蛱蝶行》虽然只是一首仅仅五十六字的短诗 , 但它较生僻 , 要完整地记在脑海里是不容易的 。
顾炎武在写《音学五书》时 , 已经写好的《诗本音》二稿却又被老鼠咬坏了 。 他便再次誊写 , 一点怒色也没有 。 有人劝他翻瓦倒壁消灭老鼠 , 他却说:"老鼠咬我的书稿 , 其实是鼓励我呢!不然 , 把它好好地搁置起来 , 我怎么会五易其稿呢?"
康熙十五年(1676年) , 顾炎武客居北京 , 有一天他去看望两个外甥徐乾学和徐元文 , 两个外甥设宴款待他 。
只喝了三杯酒 , 顾炎武即起身要回住所 。 徐乾学立即说:"甥还有薄蔬没上桌 , 舅舅再喝一点酒 , 畅饮至半夜 , 然后我派人打着灯笼送您回去 , 怎么样?"顾炎武立即发火了 , 说:"世间只有淫奔、纳贿这两类人夜行 , 哪有正人君子夜行的?"身为大学士的徐乾学屏息肃容 , 不敢再说一句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