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中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

中国是发现最早出土蜡染作品的国家 。 战国至西汉(公元前475年—前8年) , 是现在可见到最早有关蜡染的记录 。 最有代表性的实物佐证是新疆博物馆所藏的东汉时期的棉布蜡染 。蜡染 , 是我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蓝染的一种 。 其原理是用蜡密封住织物纤维 , 不使染液浸入而形成花纹 。 在布浸染的过程中 , 蜡自然龟裂 , 会形成自然“冰纹” 。 谈到蜡染 , 不能不谈起苗族 。早在秦汉时代 , 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蜡染技术 , 宋代达到鼎盛 。 苗族姑娘自幼便学习蜡染 , 并将自己眼中的世界 , 加以色彩、想象 , 创造出一个奇妙、梦幻的神话世界 。 蜡染 , 是苗族姑娘们的语言 , 也是她们的文字 。大概每年11月左右的这个时候 , 霜降和立冬之间 , 苗族姑娘们会去山里采集蓝草 。 蓝草在染缸经过3-4天的浸泡 , 原来的清水变成蓝绿色 , 蓝草的魔法生效了 。 智慧的苗族姑娘在蓝靛水加入生石灰 , 通过控制石灰的比例 , 调节色彩 。 蜡染——中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
难以猜测 , 生石灰与蓝靛的相遇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偶然 。 但在无数的偶然中 , 我们生活的世界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 世界经由蜡染的装扮 , 多了一抹天空 , 一汪海洋 。蜡染 , 亦是艺术家与世界相连的介质 。 这个介质会发出自己的叮咚声 , 闻声而来的人们给它新的音符 , 然后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蜡染 , 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 , 仍保存着自己的原生力量 , 以全新的姿态融入当代 , 成为极具生命力的一项艺术 。周朝《考工记》专著中曾说过 , “天有时 , 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 合此四者 , 然后可以为良 。 ”一件蜡染织物 , 需浸染十多次 , 历经上百道工序 , 最终才成为可与大自然媲美的良品 。2020年 , “有印良品”登上了国际舞台 。在2020年秋冬伦敦时装周 , 来自贵州丹寨的苗族蜡染服饰设计系列:锦绣华服、大礼服、小礼服、现代风、旗袍共计5个设计系列登台亮相 , 带来全场的惊叹 。如青花白瓷中蓝与白的浸透、交融 , 苗族蜡染服饰予舞台一种静默、温润之感 。 透过它飘逸的裙摆 , 仿佛触到了它的细节与考究 , 它的历史与命脉 。 优质的民族工艺好似一本厚重的字典 , 它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中 , 我们无论翻与不翻 , 它就在那暗自灿烂 。这不是蜡染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 , 早在20世纪90年代时期 , 世界已经形成“蜡染热” 。 借由蜡的可塑性与延展性 , 它与多种材料、多种元素结合 , 渐渐在发展与交流中 , 成为具有各国本土特色的织物 。蜡染 , 也让新加坡航空空姐成为航空业辨识度最高的形象之一 。 纱笼裙 , 由大名鼎鼎的法国时装设计师Pierre·Balmain一手设计 , 采用精美的蜡染布料 , 图案以金彩丝线绣制 。 蜡染——中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
这套航空制服的背景颜色几经变换 , 但蜡染元素则沿用至今 。 蜡染的美 , 有一种游离于时间之外的恒久 , 无需过多着墨 , 它早已在我们记忆深处 。蜡染在时装领域 , 同样发挥着自己的韵味 。 国际品牌如DIOR、LV、MK、RobertoCavalli等 , 他们的设计师发现在不同质地的织物上 , 蜡染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力与张力 。 蜡染技术 , 给时装更多的自由与呼吸 。 虚掩的世界大门正缓缓拉开 , 等待蜡染的更多表达 。蜡染技艺不仅在服装领域有了新的生命宽度 , 在艺术领域更有了其生命厚度 。 蜡染与艺术的结合 , 使艺术有了更多元的展现方式与表达内涵 。“在目前很多国际性的展览中 , 一方面已经将蜡染作为现代艺术、纤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把蜡染技法视为现代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 , 作为展现艺术家特殊艺术语言的一种媒介 , 甚至在一部分蜡染艺术家的观念中‘蜡染’已经转化为具有现代意义的‘蜡防绘画’ 。 ”蜡染在中国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浮沉 。20世纪70年代末 ,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 传统的蜡染织品被商业化大潮淘汰 。 由于中国传统蜡染艺术有脱色严重、色彩单调的缺陷 , 传统蜡染织品开始被针织品取代 。 进而影响到我国的蜡染艺术创作 , 中国蜡染艺术一度陷入了举步维艰的状况 。面对这种局面 , 有一位艺术家率先走了改良之路 。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蜡染之父”的刘子龙 。在媒介材质上 , 刘子龙先生通过将传统蜡染技法运用到棉麻和陶瓷、皮革等不同介质上;在艺术表达语言上 , 他将抽象主义、野兽派等西方绘画语言融入中国蜡染 。 多色调的、具有现代艺术表达手法的“子龙蜡染”诞生了 。 在1984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刘子龙蜡染艺术展”中 , 彩色蜡染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艺术创作是精神文明与思想情感碰撞的结晶 , 也是文化底蕴修养之事 , 更是一个人的生命品格表现 。 在他的作品中 , 蜡染被赋予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 在一次次关于色彩、形态的上下求索中 , 蜡染有了二次孕育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龚建培则运用蜡染 , 给予自己的艺术语言更多表现力量 。 他将蜡染的载体由传统的丝绸、棉布变成了纸本的手工宣纸 , 创作出了一批在色彩与形式感上独具匠心的新作品 。 在2017年5月份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展出的《诗意的律动——龚建培蜡染艺术作品展》中 , 他的作品惊艳了世界 。 艺术源于一次偶然 , 更源于对偶然的不断求真 。芥子园的花卉造型与蜡染在他的加持下焕发着奇妙的光晕 , 层层渲染、不断变化 , 大自然的生物在他的作品中仿佛重新被点亮了 。 典雅、静默、无言 , 时光流动 , 岁月无声 。 世界再大 , 不过就在面前的那幅画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