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心理学:我们应该恭喜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最近 , 上海名媛事件让大众认识到了网络的虚幻 , 也暴露了社交圈的一些弊端:我想让你看到什么 , 你就只能看到什么 。
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 , 网络那一头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 。 这在某种程度上 , 也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对朋友不再信任 。
其实 , 朋友圈设立的初衷就是营造一个温馨的精神家园 ,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拉近彼此的距离 , 根据社交邻近性原则 , 人们更愿意和距离比较近的人来往 。
心理|心理学:我们应该恭喜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本文插图

朋友圈的出现 , 弥补了人们在空间距离上的缺憾 , 想知道谁的近况 , 动一动手指头基本马上就可以知晓 , 但也有一些人从来不发朋友圈 , 这是为什么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 我们应该恭喜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 因为他们活得真实 , 独立而强大 , 不为外部的虚假繁荣所动 。
积极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林崇德曾提到 , 自我价值感是人们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会重视 , 在团体中享有一定的声誉 , 并有良好的社会评价时 , 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
马克思主义也认为自我价值是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的满足 , 但很多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自我价值的定位很模糊 , 盲目依赖普通大众的标准 。
心理|心理学:我们应该恭喜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本文插图

如果别人觉得自己生活过得好 , 那自己就过得好 , 会从外部评价中获得现实满足感 , 哪怕现实和朋友圈显示的生活差距巨大 。
我们在刷朋友圈时 , 经常看到有人晒奢饰品、旅游度假照 , 还有恩爱照片等 。 人们都在精心打造自己在朋友圈的形象 , 以期成为别人眼里过得好的那一个 , 满足自我价值感的需要 。
但这样做的弊端也很大 , 别人无法通过朋友圈了解真实的你 , 自然就无法了解你真实的生活状态 , 无法明确你的真实需求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 , 不屑于把私生活暴露在别人的眼皮底下 , 也不依赖外部评价来满足价值感 。
他们明白生活是自己的 , 是为了自己活得舒畅 , 不是为了给别人增加一点谈资 。 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创造足够的价值 , 能换来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 。
心理|心理学:我们应该恭喜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本文插图

因为对待生活、事业都有鲜明的态度 , 所以这类人的心态都很好 , 相对于其他人更容易在社会上取得不俗的成绩 。
自我分化
这一概念由家庭治疗流派代表人物鲍恩首先提出 , 认为自我分化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人能否拥有清晰的自我感 , 以及能否坚守自我不受外界影响 。
自我分化水平不足会造成诸多危害 , 比如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 导致情绪化 , 甚至会以别人的意志为主 , 受到他人驱使 , 造成处境被动 , 无法自主 。
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 正是拥有高水平的自我分化能力 , 清晰知道自身和他人的边界 , 也能管理好自身的情绪不受外界的影响 。
心理|心理学:我们应该恭喜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本文插图

通常这样的人对人际交往也有相对独特的处理方法 , 既不委屈自己 , 也不冷落他人 。
从心理学上讲 , 自我分化水平和人的社交能力水平相关 。 自我分化水平越高的人 , 社交水平也越高 , 越容易留存高质量的社交圈 。
这类人私底下都是单聊或采取见面的方式来交往 , 这种有选择的分享方式很容易让他人感受到真诚和重视 , 从而促进彼此的来往 , 成为关系更近的好朋友 。
因此 , 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选择屏蔽了外界不和谐的声音 , 很难因外界的影响使自身情绪失衡 。
在社会关系的建立中 , 人们对于能够主动暴露自身缺点的人更容易接受 , 坚持有选择地分享就会显得不合群 , 给人疏离的印象 , 在以外向性格为主流的社会中 , 受到来自周围的压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