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 40的绝响:复盘海思造芯史( 二 )

Mate 40的绝响:复盘海思造芯史
华为Ascend P1负责手机业务的余承东 , 倾注全部资源孤注一掷 , 压在一款产品上:华为P6 。 在产品工艺和质量上 , 研发人员投入近千人 , 光是金属电池盖 , 华为供应商就整整试制了100万片最终才敢量产[4] 。在品牌建设上 , 华为挖来了三星中国区品牌部的老大杨柘 , 广告语升级成“美是一种态度”、“似水流年” , 迅速转变品牌形象 。P6定价2688元 , 突破中端价位 , 最终销量达到400万台 , 而此华为手机最佳成绩是100万台 , P6大获成功 。 经此一役 , 华为才真正在手机市场有了一方立足之地 。然而 , 在P6的成功背后 , 华为在手机业务的冲锋上还有一个更广为人诟病的痛点——海思的那颗K3V2芯片 。2012年的D系列开始 , P系列、Mate系列均是搭载海思K3V2芯片 , 一直到了P6 , 连余承东都动摇了 , 任正非还是坚持要用 。 上研所的老人提起P6 , 都忍不住吐槽 。 芯片K3V2性能差 , 手机最终量产之后反复复出问题 , 直到上市也没解决 。 研发人员苦不堪言 。此时 , 消费者对K3V2的厌恶也达到了极点 , 网友写了一副对联调侃余承东:“海思恒久远 , 一颗(K3V2)永流传” 。 那问题来了 , 为什么任正非坚持要用垃圾K3V2?任正非的原则是“自己的狗食自己先吃”——消费芯片一定要在真实场景中不断运用 , 才能暴露问题 , 只有找到了问题 , 才能有针对性的下药修正 。如果没有华为手机 , 海思芯片就无法成长起来 。 这是华为相较于其他手机厂商的机遇 , 同时也蕴含巨大的市场风险:错过攻城略地的窗口期 , 丢失用户 。华为基本法第二十三则:我们坚持“压强原则” , 在成功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 , 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 , 要么不做 , 要做 , 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 , 实现重点突破 。海思芯片在任正非心中 , 是华为手机的长远战略投资 , 一定要集中强攻 , 直至拿下上甘岭 。从麒麟到麒麟+N2019年5月17日 , 海思总裁何庭波发了一封公开信 , 回应华为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的实体名单 。何庭波在信中说 , 华为早就预料到有一天美国会为难华为 , 而海思的存在就是未雨绸缪:“为了这个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假设 , 数千海思儿女 , 走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 , 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 。“这些努力 , 已经连成一片 , 挽狂澜于既倒 , 确保了公司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 , 大部分产品的连续供应!今天 , 这个至暗的日子 , 是每一位海思的平凡儿女成为时代英雄的日子!”正如何庭波所言 , 海思已经在各方面都有所布局 , 为的就是预防自家的终端产品在未来被某一方面的芯片技术“卡住脖子” 。 在这其中 , 海思为麒麟芯片倾注了最大的心血 。2013年 , 华为P6 S搭载全新的麒麟910芯片亮相;2014年5月 , P7搭载麒麟910T发布;直到2014年9月 , 搭载麒麟925的mate 7问世 , 成为决定华为手机业务命运的分水岭 。彼时 , 在苹果、三星两强相争 , 尚没有一家国产手机敢叫价上3000的市场中 , mate 7决定挑战高端市场 。然而 , 在mate 7中国区各代表处动员会上 , 产品经理喊出120万台销售目标 , 台下却只有一篇沉寂 , 大家纷纷不看好 , 华为国内最大代表处同事上台认领销售指标时 , 伸出了一根手指 , 只喊出“1万台”[5] 。结果是 , mate 7仅上市一周 , 各个地区就相继售罄要求补货 , 最后全球销量一举突破700万台 , 华为在高端机市场中拿下了独属自己的话语权 。除此之外 , 2016年4月 , 搭载麒麟955的华为P9通过与徕卡合作 , 开始主推拍照功能 , 为了实现双镜头的流畅体验 , 麒麟955芯片中特意引入了全新的图像信号处理芯片 , 主打拍照的华为P系列开始出圈 。一直迭代到华为P30的麒麟980芯片 , 已经能够pk行业老大高通的骁龙855 , 从万年被骂的垃圾到跻身世界一流芯片行列 , 海思最终做到了任正非的期许:一定要站起来 , 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Mate 40的绝响:复盘海思造芯史
2018年8月 , 华为发布麒麟980芯片而麒麟芯片的成功 , 离不开基带芯片的配合 , 在这一块业务上 , 海思打造的巴龙(Balong)芯片已是深耕多年 。2007年到2010年 , 海思与华为密切配合 , 在市场还处在3G时代时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4G LTE研发布局 。终于 , 2010年年初 , 华为推出了由海思研制的业界首款支持TD-LTE的终端芯片“巴龙700” , 支持LTE FDD和TD-LTE双模 。 首次流片成功的当天 , 上海研究所一片欢腾 。更重要的是 , 巴龙打破了高通对基带芯片市场的垄断 , 并且通过与麒麟芯片的配合 , 进一步提高自研能力 。此后 , 海思再接再厉 , 2012年发布整合于麒麟910的基带芯片巴龙710 , 以领先高通、联发科一年的速度实现了150Mbps的下行速率;一年后 , 巴龙720问世 , 下行速率翻番;2015年巴龙750发布 , 速率再次翻倍 , 并超过了“市场一霸”高通的同期产品MDM9x45 。2018年后 , 海思发布产品的频率明显高了起来 。先是华为发布自研海思“凌霄”系列芯片 , 定位“家庭高速智能互联” , 用在多款路由器产品上 。 一年后 , “鲲鹏920”服务器芯片 , 将网络、存储、主控芯片及CPU四大结构集于单一封装 。紧跟着 , 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天罡”也新鲜出炉 。 运用该芯片 , 基站尺寸缩小超50% , 重量减轻23% , 安装时间只需标准4G基站的一半 。2020年9月亮相的“昇腾910” , 号称是“算力最强”的AI处理器 。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称昇腾910对标的是谷歌和英伟达的AI算力芯片 。 从他在发布会后接受采访的一番话 , 人们也能感觉出华为对海思的厚望 。他在发布会后的采访中把海思成功的原因归于了华为的敢投入:“去年财报发布 , 有些声音说华为没腾讯、阿里赚得多 , 但任总(任正非)批评我们还是挣得多了 , 说明战略投入不够 , 还要各种写检讨 。 ”麒麟、昇腾、鲲鹏、巴龙、天罡、凌霄、鸿鹄… … 海思的“国风芯片家族”以平均半年一更新的速度日益扩大 , 与华为的全产品线相辅相成 。十几年如一日 , 海思始终坚持着“当年誓言”:死守华为 , 哪里缺“芯”补哪里 。尾声任正非对华为的芯片研发的重要性曾有一个恰到好处的表述 , “攻城时 , 队伍是纵向布置的 , 攻城的部队 , 集中撕开一个口子 , 然后 , 两个主力就从口子进去 , 向两边扩展 。 进而又进去四个师 , 向纵深 , 向两侧扩大战果 。 ”芯片业务对华为而言 , 就是强攻市场、集中力量突破市场的重要尖锐部队 。 芯片技术取得突破时 , 其他各产品线也能取得规模性市场胜利的成果 。在8月的中国信息化百人会 2020 年峰会上 , 余承东遗憾地说 , “华为开拓了十几年 , 从严重落后到有点落后再到赶上来领先 ,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 是我们非常大的损失 。 ”但华为并没有放弃芯片的研发 , 余承东呼吁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加强合作 , 探索出在美国施压之下生产制造半导体产品的方法 。任正非此前密集走访四家高校 , 数次谈及基础科研的重要性 , 似乎也有为华为下一步的布局积累人才的意味 。稍微复盘商业史就会发现:许多成功翻盘的公司 , 不是在领先者的地盘上硬打硬抗 , 而是先默默积累技术 , 保存火种 , 熬过寒冬 , 在新的技术路线上实现突破 , 推翻既得利益者 。华为当年的造芯 , 并不是一时兴起 , 更不是异想天开 , 而是一次慎重的未雨绸缪 。 华为如今一面埋头产业链布局 , 一面依托鸿蒙在AloT领域做生态 , 自然也非追求眼前的速胜 。 而是留在牌桌 , 积累实力 , 等待突破机遇的到来 。对于华为来说 , 除了胜利 , 也没有什么别的选择 。来源:远川研究所 微信号:caijingyanjiu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