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教授的感叹:一流大学的真实样子!( 三 )

一位大学教授的感叹:一流大学的真实样子!
与哈佛学生的交流过程中 , 更感觉出学生的思维逻辑非常缜密而富有条理 。这一方面与他们的智商有关 , 更主要是因为他们接受了系统而严谨的知识训练 。 这里的学生提问 , 不会问那种让你无法回答的“大问题” , 也很少有那种偏激或偏执的问题;他们非常善于倾听 , 在和你交流时 , 能注意从交流中吸取他想要的东西 。我也能由此感觉到中美学生的一些差异 。 他们有一种发现的天性 , 相信任何一个问题没有唯一解 。 与美国学生相比 , 在哈佛的中国学生无疑也是最优秀的 , 但总觉得我们的学生在质疑和另辟蹊径上缺那么一点 。 同样是讨论中国问题 , 西方的学生天性里是不相信的 , 不会觉得这个东西有既成的答案 。 美国学生总能在他的知识框架下提出不一样的看问题的角度 , 中国学生问的问题和思考的逻辑 , 总让你有似曾相识之感 。 多陈述少疑问 , 多套路少分岔 , 说几分钟后你就明白他想说什么 , 知识背景是从哪里引出来的 。这种“发现”天性的差异是怎么导致的?我没有深入研究 。 但我觉得可能跟中美两国小学到中学的教育方式有关 。 美国的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 一直玩着学 , 到大学开始灌输系统的知识 。在美国大学里 , 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是非常辛苦的 , 一级一级往上 , 越往上越辛苦 , 训练非常严格 。 一个人很小的时候遵照天性发展 , 没有任何顾忌 , 进到大学以后 , 在灵感和天性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严格的训练;再往上 , 比如说要读博士就要受更严格的训练 。反观我们的教育 , 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 , 就是做题、考试 , 基础训练是严格了 , 但“发现”和灵感被磨灭了 。 我们的教育 , 非常大的问题是发现的能力 。 如果不在这上面下大功夫改进 , 还谈什么创新?丰富的捐助和充沛的资金池哈佛大学受捐资金居于世界科研机构之首 , 在2013年已经累计达到320亿美元 , 是仅次于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捐赠基金 。 哈佛年平均科研经费超过7.5亿美元 , 为14个学院、上百个研究机构提供支持 。 2014年9月 , 香港恒隆集团及恒隆地产陈曾熙家族旗下的晨兴基金会(The MorningsideFoundation) , 宣布向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捐赠3.5亿美元 , 这是哈佛大学创校以来获得金额最大的单笔捐赠 。 从2007年开始 , 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不需要为进入哈佛的孩子支付任何费用 , 收入在6万到8万美元的家庭一年只需支付几千美元 , 收入在12万到18万美元的家庭只需支付他们年收入的10% 。一位大学教授的感叹:一流大学的真实样子!
在校长和各学院院长、中心主任看来 , 他们最为荣耀的事情是弄到了多少钱 , 搞钱是他们在任期间最重要的一件事 。 所以 , 在哈佛校园和各院系 , 大到大楼、图书馆 , 小到教室 , 都以捐助者的名字命名 。 比如哈佛法学院的101教室是美国最大的律师事务所捐款 , 就标上了这个律师事务所的名字 。有钱就是任性 , 但比金钱更任性的是声誉 。 我在哈佛的时候亲历了麻省理工学院规划学院接受一位香港企业家1.18亿捐赠的过程 。 这位捐助者最初从香港到MIT规划系读书时 , 太穷了 , 为了支付房租 , 原来的床是一层的 , 后来就做成两层 , 自己睡上面一层 , 把下面的一层租出去 , 用租的钱养上面的租金 。他把钱捐助给麻省理工学院规划系 , 用于资助他们在中国的研究和培训 。 捐钱也是很有讲究的 。 捐款人不能以此干预学校如何使用资金 , 不像国内的一些捐款人 , 拿了点钱就每天盯着学校的业务 , 甚至亲自下指示 。 美国的学校不接受这样设置附加条件的捐助 。 你捐款是看重学校的声誉 , 相信他能用好 , 也有用钱的能力 , 学校对这种附加条件会非常警惕 , 怕金钱影响学校的独立性 。一位大学教授的感叹:一流大学的真实样子!
所以 , 这笔钱的捐赠双方来来回回就在这件事上谈 。 最后 , 麻省理工学院为这笔钱专门成立一个董事会 , 主席是现在香港大学的校长 , 委员会监督这笔钱的使用 , 校方自己也不管这笔钱 。不同的人 , 会从不同的角度谈哈佛 。 我观察哈佛的目的是期望这些能对中国建一流大学、一流智库有所启发和借鉴 。 在和国外一流大学比较的基础上 , 提高我们自己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