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曹植为何没被曹丕除掉, 与七步诗并无关系, 而是有一人出手相救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 , 时间是在曹丕称帝之后 , 相关人物为曹丕和曹植 。 原文如下:
文章图片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作诗 , 不成者行大法 。 (曹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 , 漉菽以为汁 。 萁在釜下燃 , 豆在釜中泣 。 本自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 。
文章图片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诗来 , 如果作不出就要处以死刑 。 曹丕话音刚落 , 曹植便应声作诗一首曰:“煮豆之时烧豆梗 , 过滤豆豉以出汁 。 豆梗燃烧在郭下 , 锅中豆粒在哭泣 。 双方本是同也一根 , 此时煎熬多么急?”
文章图片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故事 , 便是根据这一记载而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 , 叫做“煮豆燃箕” , 意为兄弟之间自相残杀 。 这句成语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 。 不过 , 其中还是有一些疑问 , 本文特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
文章图片
首先 , 这首著名的“七步诗”是不是曹植所写的呢?后世不少学者都对此提出过疑问 。 这些学者提出的第一个疑问 , 就是这首诗并不见于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 甚至连南北朝时期裴松之为《三国志》所做的注中也没有出现 , 很可能是后人的伪作 。
文章图片
第二个疑问是便是这首诗虽然是千古绝唱 , 但故事的背景却有很大的问题 。 因为在朝堂之上 , 贵为天下的曹丕不太可能用这种拙劣的手段来逼迫自己的亲弟弟 , 即便得逞也会被天下人所耻笑 。 这个故事的背景更像是个恶作剧 。 也正是基于这两点理由 , 岂不是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植 , 到现在仍是一个疑问 。
说到这里 , 不妨再谈谈另外两个:一是曹丕是否想除掉曹植呢?二是曹植为何能活下来?
文章图片
曹丕还真有除掉曹植的打算 , 也曾付诸行动 。 《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有过一段这样的记载:“初植未到关 , 自念有过 , 宜当谢帝 。 乃留其从官著关东 , 单将两三人微行 , 入见清河长公主 , 欲因主谢 。 而关吏以闻 , 帝使人逆之 , 不得见 。 太后以为自杀也 , 对帝泣 。 会植科头负鈇锧 , 徒跣诣阙下 , 帝及太后乃喜 。 及见之 , 帝犹严颜色 , 不与语 , 又不使冠履 。 植伏地泣涕 , 太后为不乐 。 诏乃听复王服 。 ”
文章图片
这段记载回答了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 。 首先是曹丕的确对曹植动过杀心 , 因此对曹植诸多挑剔 , 准备随时置其于死地 。 之所以曹植能活下来 , 完全是因为母亲卞氏的庇护 , 最终令曹丕打消了除掉曹植的念头 。
【曹植|曹植为何没被曹丕除掉, 与七步诗并无关系, 而是有一人出手相救】参考书籍:《三国志》、《世说新语》
推荐阅读
- 大赦天下|古代皇帝为何会大赦天下?所有犯人都能赦免吗?
- 秦琼|李世民手下猛将如云,为何只有秦琼和尉迟恭被尊为“门神”?
- 清廷|吴三桂造反前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为何还能调动军队!
- 军队|20万大军打不过契丹, 武则天时期, 战斗力为何下降严重
- 项羽|项羽为何宁死也不愿过江?因想通了一件事
- 流放|古代流放不会要人命,为何很多人都畏之如虎?流放的人是怎么死的
- 刘邦|刘邦明知在他死后,戚夫人日子不会好过,为何却不赐死吕雉
- 项羽|刘邦临终前,才得知当年在乌江边,项羽为何最终放弃逃生!答案太意外!
- 万历|为何明神宗二十八年不上朝,国家依旧安然无恙?
- 明朝|满人入关后,为何要大肆屠杀明朝宗室而留下骂名?因为好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