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诸侯史话番外篇三:不知名的小国一战成名,他留下的成语你也用过( 二 )


可惜的是 , 当时的这位息侯已经钻了牛角尖 , 任凭底下人如何劝说 , 他心中的这团怒火也无法熄灭 。 依然做出了举全国之兵 , 跨过蔡国向郑国发起了进攻 。 什么、什么!跨过蔡国攻打郑国?各位没有看错 , 息国军队的确是跨过了蔡国(或者用绕过可能更合适)才跟郑国军队交上了手 。 因为 , 息国与郑国并不接壤 , 哪怕此时的郑国已经控制了大半许国的领地 , 疆域向南推进了不少 , 依然离息国有很远的一段距离 。 所以 , 息国国君会做出以弱攻强、远途进攻这样的决定 , 真是愚蠢至极了 。
国君|诸侯史话番外篇三:不知名的小国一战成名,他留下的成语你也用过
文章图片

但是没有办法 , 国君已经下令 , 息国的大军只得无奈地踏上了征程 。 而战斗的结果嘛 , 显然不会是什么好消息 , 远道而来息国军队刚进入郑国的边境 , 就被庄公指挥的郑国大军击溃 , 所剩残兵败将狼狈地逃了回来 。 这既证明了此前息国大臣们的担忧是正确的 , 也让这位息侯成为了世人的笑柄 , 留下了"自不量力"这则成语来警醒后人 。
而关于"自不量力"这则成语 , 鄙人还想多说几句 。 在东汉王符《潜夫论》中的"五德志"中有过这样一段话:"周、召、虢、吴、随、邠、方、卬、自、……栾、甘、鳞虞、王氏 , 皆姬姓也" 。 这其中有一个名为"自"的诸侯国 , 可能大家都没听说过 , 但这个国家实际上就是咱们今天的"主角"息国 , 因为"息"字旧作"自" 。
国君|诸侯史话番外篇三:不知名的小国一战成名,他留下的成语你也用过
文章图片

正是有了这样一条记载 , 让在下以为"自不量力"这条成语其最初的含义并不一定是"自己不估量自己的实力" , 而应该更直接地表达为"自国(息国)不估量自己的实力" 。 只不过随着咱们汉字的不断演变 , 息国不再被写成"自国" , 而"自"这个字本身又有自己的意思 , 才让"自不量力"有了如今的用法 。
那稍微对"自不量力"这则成语的含义做了点扩展以后 , 咱们还得继续回到事件中来 , 思考一下息侯到底是为什么非要跟郑国开战呢?难道真的只是几句拌嘴的话就冲动成这样了?如果真是因为拌嘴而开战 , 那郑、息之间在争执什么呢?
关于郑、息之间到底在争执什么 , 恐怕咱们已经无法知晓了 。 因为从目前所能留存下来的资料来看 , 都只写了两国言语不和 , 却只字未提到他们具体在争吵些什么 。 但就鄙人的理解 , 郑伯、息侯两位国君拌嘴的内容真的无关紧要 , 这仅仅是他们开战时最表象的借口而已 , 其真正的原因还隐藏在背后 。
国君|诸侯史话番外篇三:不知名的小国一战成名,他留下的成语你也用过
文章图片

那到底息侯为什么如此执着 , 明知不可能成功 , 还非要举全国之力去跟姬姓同族较劲呢?予以为关键在于他的背后有楚国在作祟 。 因为 , 楚国一直有踏足中原的野心 , 并从熊渠开始一直在不断地向外发展、扩张着 , 等到了此时的国君武王熊通继位后 , 向中原挺进的试探变得更加频繁了 。 而息国当时虽没有被楚国所控制 , 但从他们最终被楚国所灭的结果来看 , 息侯应当早就受制于楚王了 。 所以 , 表面上看是息侯在跟郑庄公叫板 , 实际上我感觉应该是郑、楚之间的较量 。
至于楚国为何这么快就要跟郑国展开较量 , 还是那句老话 , 读历史不能只读当时 , 还要结合其前后两个事件来看才行 。 这之前的事件便是郑庄公伐许一事 , 郑国凭借这次征伐行动 , 获得了许国大半的控制权 , 也将本国的疆域向南推进了不少 , 势必会成为楚国踏足中原的竞争对手 。 这之后的事件则要看《左传·昭公十二年》的记载了 , 当时楚灵王提到自己的祖先昆吾曾以许地为宅 , 也就是说这里是楚国人心心念念的故土 。 可偏巧郑人现在占了许地 , 您说楚武王会善罢甘休么?当然要给郑庄公找找麻烦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