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资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食品不安全”为何不从根上根治?

_原题为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食品不安全”为何不从根上根治?
文 | 成忘言
来源 |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俗话说 , 民以食为天 , 食以“安全”为天 , 尤其是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当下 , 食品安全成为重中之重 , 但又很难彻底杜绝 。
比如前段时间 , 有网友爆料称在新疆某地的KFC点了一份外卖炸鸡 , 却在金黄的炸鸡中发现了一只正在蠕动的活蛆(视频已被删除) 。 而生活中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很多 , 不信去黑猫投诉搜“食品” , 就能看到14800条投诉结果 。
消息资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食品不安全”为何不从根上根治?
文章图片

这中间有速冻水饺吃出头发 , 辣条里面吃出石头 , 手撕面包中吃出钢丝等等 , 让人后怕不已 , 而这些还只是人们都够看见的东西 。 在普通用户看不见的地方 , 也有一些安全隐患 , 比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喜茶的几款果茶/奶茶中被检查出大肠杆菌超标 , 而“大肠杆菌”正是人们常见的 , 引发食品安全的一大元凶 。
频频作妖的大肠杆菌
谈起大肠杆菌 , 人人都不陌生 , 也是人人“喊打”的对象 , 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它究竟为何物?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 又叫大肠埃希氏菌 , 是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 , 主要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肠道内 , 随人畜排便后在自然界广泛分布 , 大多数不致病 , 但也有少数致病 。
简单来说 , 这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 即在一定条件下(如数量超标)可以引起人和动物发生胃肠道感染或者尿道等多种局部组织器官感染 , 比如腹泻、呕吐等 。 它是世界各地常见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元凶 , 肉制品、奶制品、蛋制品、蔬菜、水果、饮料等都有可能被它污染 , 学校集体食堂、冷荤凉菜等也常常是它的“聚集地” 。 由于频频出现在各种美味食品中 , 让人尤为生厌 。
10月28日 , 在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新一期食品安全抽查信息中 , 又发现了“大肠杆菌”这个令人生厌的家伙——这次它出现在伊藤精肉培根三连包135g(减盐)中 。
消息资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食品不安全”为何不从根上根治?
文章图片

而这并非第一次发生 , 今年有关食品跟大肠杆菌相关的问题频繁被爆出 。 比如营口奥雪冷藏储运食品生产的双黄蛋(咸蛋黄牛奶口味)雪糕(72克/根) , 广州某超市里的五香花生、上海锦谦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热水杯和调料碗均被检查出大肠杆菌超标 。
而造成食品中大肠杆菌超标的原因有很多 , 但主要是由原材料处理不彻底和加工过程再次污染引起的 。 比如生产用水不杀菌、工器具消毒不彻底、人员卫生不达标、生产环境不消毒等 , 这些都是造成食品二次污染大肠杆菌超标的重要原因 。
为何仍然会出现在货架上?
大肠杆菌超标的食品或者餐具频出背后 , 能不能提前将其提前扼杀在“摇篮”里呢?
事实上 , 按照国内法规 , 在中国的任何一个食品产品 , 在上市之前一般至少需要经过质量控制的“三重门”——分别是生产许可、型式检测和出厂检验 。 按理来说 , 像一些密封包装类食物 , 在经过这重重检测之后 , 理论上可以杜绝相关食品问题的出现 , 但现实中执行起来并不容易 。
首先 , 虽然企业在生产食品产品前 , 先要通过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 , 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 然后 , 再将产品样品送交质检机构进行型式检验 , 获得产品合格证或者检验报告 。
但质监部门不可能将检测覆盖到每一个批次的每件产品 , 况且由企业自主准备的样品 , 这种送检 , 检出不合格的几率也比较低 。 据业内人士分析 , 在经过上述两道检查工序后 , 实际出厂的每一批次食品 , 一般只是经过了企业的自检 , 都是由企业自己出具的检验报告 。 这中间 , 就不免有无良企业在出厂检测环节造假 , 或者其员工造假或根本没有检测 。
其次 , 头痛医头 , 脚痛医脚 , 不能从根本上根治 。 据了解此次检测出大肠杆菌超标的伊藤食品 , 自2007年进驻中国 , 在国内线上线下平台具有销售 , 截至发稿前伊藤食品方面暂未对此事进行回应 。
而在相关检测出来之后 , 采访人员发现 , 盒马显示已经下架该款减盐产品 , 但查询到其它平台仍在正常销售 。 这就带来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检测出有问题的产品除了少数渠道下架外 , 其它平台仍在销售 。 那么如何能够保证其它平台的同类产品不存在问题 , 又如何保证有问题的产品会继续流向用户 。 因此说 , 目前很多一些手段治标不治本 , 只有售卖方最容易被处罚 ,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消息资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食品不安全”为何不从根上根治?
文章图片

总的来说 , 在保护食品安全方面 , 最有效的作法无疑从源头掐断“苗头” , 让不安全的食品不能出厂 。 毕竟 , 食品一旦披上“合格证”的标签 , 开始在社会上流通 , 那么无论是销售商 , 还是普通用户根本就不可能识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