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他们都在操心自己的发际线!年轻人植发真的是刚需吗?( 二 )


在雍禾植发北京三里屯院部的接待大厅里 , 一面巨大的Led面板惹人注目 。 面板大半边动态展示全国雍禾植发手术室的直播 , 不断有人穿着病号服走进手术间 , 头顶这片“隐秘的角落”也被展露无遗 。
面板的另一边 , 则动态更新着一些数字 , 比如近半的植发人群都是90后、00后 。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毛发移植中心副主任医师蒋文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青春期发际线后移是不可逆的 , 只不过有的人快、有的人慢一些 。
不过 , 身在植发行业的李新枫发现 , 并非所有植发者都是因为脱发困扰选择手术 。 他发现 , 植发正逐渐从功能型向美学型转变 , 这个趋势在年轻女性群体中尤为明显 。
“很多年轻女性有了韩式发际线、中国传统美人尖、波浪形发际线等具体的审美标准 , 也会参照明星发际线要求定制 。 比如女生喜欢拿赵丽颖的照片 , 男生则更倾向于吴彦祖和刘德华 。 ”他说 。
“女性相对男性顾客比重开始增加 。 在需求上 , 男性植发大都为了年轻 , 女性更多则是追求完美 。 ” 碧莲盛品牌总监丁军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
吴萱今年大三 , 就读于西南林业大学 。 她的困扰在于跑步时迎风而现的大脑门——发际线高 , 从小离不开刘海儿 。
“有一次洗漱 , 我用发箍把刘海儿全部箍上去 , 很快就被朋友们围观 。 她们说没有刘海儿的我颜值下降好多 。 ”吴萱嘴上和朋友们一起自嘲 , 心里却也更加坚定了植发的决心 , “没有考虑任何生发产品 , 直接去植发” 。
今年7月下旬 , 在妈妈的陪同下 , 吴萱如愿在7年前表哥曾植过发的植发机构做了手术 。
2585个毛囊单位 , 顺着黑色的记号笔 , 化作花瓣发际线和美人尖 , 吹散了“童年阴影” 。
虽然明知有1-3个月的脱落期 , 但看着床单、枕头上的小发茬 , 吴萱还是心惊肉跳——每个毛囊单位15元 , “掉的都是钱” 。
两个月里 , 吴萱小心呵护着额头上的新毛囊 , 像等待种子发芽一样盼着新头发 。 还好 , 吴萱等到了 , 新扎根的头发接二连三冒了出来 。 如果半年后恢复良好 , 一切都将如愿 。
据李新枫介绍 , 抱着变美的心态前来植发的00后 , 不在少数 。 甚至有家长带刚高考完的孩子来植发 , 比如 , “考试成绩不错 , 奖励一个发际线!”
00后王飒 , 在中国传媒大学读播音主持专业 。 她会在周末兼职一些活动主持类的工作 , 几个月攒下来的收入 , 用来把发际线前移1厘米左右 。 尽管王飒的咨询医师认为她“发量并不少 , 发际线也在正常范围内 。 ”
头顶加密、发际线种植已经不能满足年轻人对美的渴求 。 碧莲盛植发机构北京院长任仲娇表示 , 种植胡须、眉毛、鬓角等正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项目 。 不少男性为追求棱角分明的轮廓感 , 选择将后枕部毛囊移到鬓角、胡须部位 。 相对于填补发际线 , 这类项目所需毛囊单位不多 , “基本上几百个单位 。 ”
年轻人植发真的是刚需吗
日益旺盛的增发需求撬动企业商机 。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 我国植发行业2016年的市场规模约为57亿元 , 到2019年时已增长到约163亿元 , 增幅约为186% , 预计到2020年年底 , 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
从事医疗行业多年的丁军表示 , 2017年植发市场规模发展迅猛 , 逐渐从医美分支转变为独立产业 。 一家知名植发机构的工作人员坦言 , 他们的北京院部正在紧急扩建 , 直营院部将由32家扩充至50家左右 。 另一家植发机构则是平均每两三个月就要开一家分院 , “2005年 , 我们平均一个月只能做10到20台手术 , 而现在已经增长至6000台/月 。 ”
市场规模一路“高歌猛进” , 各大企业也在不断争夺用户增量 。 与早期铺天盖地的线上信息流广告相比 , 如今的植发广告有了向户外场所蔓延的趋势 。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 如何在消费者心中脱颖而出 , 是不少植发机构首先要解决的事 。 户外广告虽然宛如大海捞针 , 但却能对用户构成高频且强制的触达 , 不失为品牌抢占知名度的好机会 。 因此很多植发广告都只有简单粗暴的几个大字——“XX植发” 。 雍禾植发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玉将其称之为“教育市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