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复仇,一场决定国运的生死之战
原创趣史录 2020-10-27 19:36:49美国制裁华为已经很久了 , 从毫无根据地扣押孟晚舟 , 到对华为连发禁令 , 似乎美国人不把华为瓜分干净就不会停手 , 但华为从未屈服 。 前几天 , 华为才刚刚发布了自己的新机 , 新机发布后28秒就销售一空 , 这体现的无疑是华为的某种底气 。华为有自己的研发、自己的芯片、自己的系统 , 华为可以在美国的围追堵截下成功活下来 , 甚至于获得更大的发展 , 但是对于很多企业 , 乃至国家来说 , 他们没有这样的底气和魄力来与美国对抗 , 他们的“独立自强”甚至是“复仇之战” , 最终可能也只是一张“投名状” 。比如日本和韩国 。 华为的芯片还没有“死” , 日韩忽然就掐了起来 , 他们拿出了不把对方弄死就不罢休的气势 , 说到底也不过就是为了在大国面前争一张投名状 。 当然 , 这其中日本的复仇 , 便是一场决定国运 的生死之战 。
半导体吸金 , 日本的希望作为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 , 美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优势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承认的 , 在半导体、在芯片领域上也是如此 。 1947年 , 新中国尚未建立的时候 , 美国贝尔实验室已经发明了可以替代电子管的晶体管 , 成为了无线电历史上的重大突破 , 技术领先全球 。1953年 , 盛田昭夫在前往美国出差期间 , 了解到了晶体管技术 , 并最终将其应用在了收音机上;1955年 , 日本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诞生 。此时恰逢日本的神武景气期间 , 老百姓消费能力增强 , 日本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当中 , 因而盛田昭夫抓准时机 , 将公司商标改成“SONY” , 大力推销晶体管收音机 。晶体管收音机因其小巧的外形在日本乃至全球风靡一时 , 不仅日本人大量购买 , 外国也大量进口 , 让索尼乃至日本赚到了科技领域的第一桶金 。 有数据显示 , 1959年 , 索尼公司出口美国的晶体管收音机数量达到了400万台 , 1965年则飙升到了2400万台 。
因为在这个领域尝到了甜头 , 日本人开始又开始琢磨起了集成电路、半导体技术的民用化道路 , 并且还颇有所得 。 毕竟正是美苏冷战时期 , 军方才是半导体最大的买家 , 民用半导体根本没有引起市场的重视 , 也没人想到民用半导体会有这么大的发展潜力 。经过多年研发 , 在美国之后 , 日本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集成电路和内存芯片 , 并依靠着低价的人力成本和高效的制造能力 , 开始向世界出口消费级半导体产品 , 比如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以及计算器等电子产品 。数据显示 , 当时卡西欧计算器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了80% , 这直接导致了美国以反倾销制裁日本、并停供IC , 拉开了美日贸易战的序幕 。
美苏冷战时期为了反击美国的制裁 , 日本政府制定了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的政策 , 举全国之力实施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 , 在4年内取得上千件专利、缩小了与美国的技术差距;而且在政府补贴之下 , 现代化半导体存储芯片厂在日本四处开花 。到1980年 , 日本已经占领了世界30%的半导体市场;1985年 , 日本的半导体市场份额超过了50% 。 这让美国人惊觉 , 自己当年的小弟已经成为了一个威胁巨大的竞争对手 , 而自己即将失去在高精尖领域的话语权 , 这便是美国最不能忍受的 。于是 , 美国的另外一个“小弟”韩国 , 就要登场了 。
三星的加入 , 韩国的补刀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 那我们就会发现现在韩国的大财团三星 , 还只一家生产化肥的小工厂 。但三星的创始人李敏哲无疑是有远见的 , 他看到了半导体产业的未来 , 并坚信这能让三星崛起 , 他和儿子力排众议 , 收购了濒临破产的美国汉考克半导体公司 , 并多次飞到美国硅谷高薪挖人、挖技术 。李敏哲的这番努力没有白费 , 熬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 美国半导体公司的市场份额节节败退、公司利润下降超过70%之时 , 美国转而开始扶持三星和韩国了 。
此刻 , 美国不仅一反过去在技术上处处设防的态度 , 更是豪掷20亿美金 , 派出300名工程师 , 帮助三星建立了研发团队 。 而后 , 三星还用尽各种手段 , 从日本东芝挖人、挖设备 , 将日本的芯片技术学了个彻底 。面对三星的追赶 , 日本急红了眼 , 开始打价格战以图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 。 但谁也没想到 , 这次价格战没有打败三星 , 反而先打败了生产成本更高的美国企业 。是可忍孰不可忍 , 美国政府为此立刻再次挥起了“反倾销”的大棒 , 这一次 , 美国毫不留情地对日本芯片企业征收了100%的反倾销关税 , 而对韩国企业 , 则仍旧保持着0.74%的正常关税 。恰逢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崩盘 , 日本企业几乎是以任人宰割的姿态 , 面对着这一次“反倾销战争” , 而韩国可以说是仅仅依靠三星一家企业 , 就在半导体领域战胜了整个日本 。
推荐阅读
- 日本军事演习拿我国内政当借口的背后?
- 日本制造为何由盛转衰,美帝的围堵制裁-东芝事件
- 文在寅的复仇路:韩国最后的英雄
- 光明网|再见了,警察爸爸。这是一场永远失约的生日宴
- 日本领头的亚洲都已不复存在
- 易天笑:美国总统大选可能是一场“完美的骗局”!
- 日本服装品牌名古屋店被挤爆 日网民:以为是中国
- 日本青年抢着住9㎡蜗居 室内空间一应俱全超方便
- 警察|潘修琦:破案是一场“修行”
- 日本排放福岛核废水将毒害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