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刷脸时代”须重视个人信息安全!

购物时“刷脸”支付 , 用手机时“刷脸”解锁 , 进小区时“刷脸”开门……如今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脸” , 用人脸识别技术来解决 。 不过 , 也有很多人认为 , 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 。 有调查发现 , 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 , 只要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 , 5000多张人脸照片标价还不到10元 。
相对于手机密码和二维码 , 人脸识别无疑又是一次技术创新 。 而且 , 人脸识别可以广泛应用到支付、考勤、门禁、解锁等方面 。 但应该认识到 , 人脸识别的大规模应用 , 必须以确保信息安全为前提 。 否则 , 越便捷的技术 , 越有可能给用户带来麻烦 , 一旦人脸信息丢失或数据库泄密 , 就可能造成较大风险 。
比如 , 当人们使用密码支付和二维码支付时 , 持有银行卡或手机这一介质 , 且密码和二维码均可以更改或变换 。 手机丢失后 , 可以通过挂失等方式更换密码 , 还可通过相关操作让丢失手机中的APP无法登录 , 进而确保资金安全 。 人脸识别则不同 , 因为面部等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 , 一旦泄露 , 则不可能再恢复到保密状态 。 那么 , “行走的密码”自然容易导致个人资金及相关信息被窃取 。
虽然有的支付机构出台了一定的安全措施 , 但未必能打消人们的顾虑 。 比如 , 相关安全措施并不能确保所采集的消费者生物信息不被泄露 。 特别是一些小区门禁、刷脸打卡等数据系统的维护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较弱 , 极易导致信息泄露 , 甚至不排除有人刻意出卖相应信息 。 媒体报道的“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 , 即是一个例证 。
【信息安全|“刷脸时代”须重视个人信息安全!】毋庸置疑 ,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技术创新 , 具有很大便利性 , 但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 目前 ,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 依法强化对人脸识别信息的保护力度 , 理所应当 。 比如 , 提高图像采集、人脸识别设备制造、使用门槛 , 避免任何机构或者个人随意采集人脸信息 。 同时 , 应强化保护力度 , 非经法定事由不得提供所获取的人脸信息 , 并严惩违规者 。 此外 , 有必要提升活体检测技术 , 降低“AI换脸”将照片或面具当人脸的风险 , 让人们真正掌握自己的“面部信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