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文化|正在消失的传统农具(一)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正在消失的传统农具(一)
中国乡村地大物博 , 民风淳朴 , 传统的农耕文明遗迹及生活形态都是振兴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 。 农耕文化越突出、越典型 , 越贴近城镇居民亲近大自然的“乡村梦” , 乡村旅游也越有发展潜力 。 如水车灌溉、围河造田、山田岗坳、农舍、农家院、篱笆墙、土墙、土坯房、磨房、石臼、石磙、老油坊、农耕器具、灌溉器具、脱谷净谷器具、纺纱织布车等等 。
农耕文化是一种带有很强的生态环境特点的地域文化 , 南方北方 , 各有差异;东部西部 , 各具特色 。 我们经常说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还有“岀门三五里各处有乡风”等等 , 都表明了农耕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 也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见证 。 它兼具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进步两种不同要素和特征 , 彰显人和自然之间长期而深远的关联 。
农耕文化源于乡土乡村 , 它与农村 , 农民和土地紧密相连 , 与平民百姓共生共存了几千年 。 农耕文化保持自己的特色 ,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延续传承 , 深深植根于乡村生活的土壤之中 。 现代机械化农耕器具 , 大部分是由旧农耕器的原理演变改进而来 。
自农耕器具起源以来,农耕器具已经经历了几千年来漫长的变化,不断改进农耕器具延续至今 。
01
犁
犁 , 是农民种田的第一套工序 , 犁轭架牛颈 , 犁人一声吼 , 牛在前面拉 , 人在后面扶 , 犁田必须在田埂边留三犁宽 , 顺时针方向开犁 , 再逆时针方向把留下三犁宽翻犁过来 , 俗语称 , 绞埂 。 只见田土顺犁的右边依次翻倒 , 但高低不平 。 驾驭牛有专业语言 , 如撇之 , 是右转;牵之 , 是左转;哇之 , 是停止……
本文插图
民间有《犁田歌》曰:“骚牯犁田几千年 , 翻耕山畈旱水田 。 播洒陈年谷种子 , 牛郎织女在凡间 。 ”史料记载 , 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 那是我国政治经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 诸侯之间激烈的争霸战争 , 对综合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 因而极大的促进农具的改进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 牛耕和铁质农具可谓是因运而生 。
秦汉时期 , 官府专门设立了农具管理部门 , 召集一些能工巧匠 , 从事农具设计制造 。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对犁没有任何改进 , 隋唐时代 , 随着国土面积扩大 , 耕地也大幅度增多 , 对犁作了重大改进 。
唐朝诗人陆龟蒙有关犁的专著《耒耜经》描写细致:“犁 , 木而为之者曰犁底 , 曰压镵(柱) , 曰策额(套牛脖子) , 曰犁箭 , 曰犁辕 , 曰犁梢 , 曰犁评 , 曰犁键 , 曰犁槃 。 ”就是说这犁有多种大小不同 , 形状不同的金属和木制零件组装而成 。 据史料记载 , 当时的犁全长一丈二尺 , 犁镵长一尺四寸 , 宽六寸 。 犁壁长宽一尺(起翻土作用) 。 犁底长四尺 , 宽四寸(犁底和犁镵固定犁头) 。 犁辕长九尺 , 它和犁评起支配犁工作的作用 。 犁评是调节犁头上下 , 加压犁浅 , 放压犁深 。 有句土话“田犁深一寸 , 稻谷挑不动” , 调节深浅的原理延续至今天机械犁铧 。
02
耙
犁的发展进步不是个体单纯的演变 , 其它农耕器具也与之并进 。 农村生活过或从事过农业生产的人都知道 , 犁翻过来的土壤大块大块的 , 存留着很大空隙 , 这样田地不平 , 土壤不密实 , 不易存水 , 水分容易蒸发 , 播种也不易岀苗 , 所以犁翻过来的大块土壤先人工用锄头破损 , 放水浸泡 , 再用耙破碎耙平 。
本文插图
耙 , 长方形木框 , 框的前后横梁上有撇形弯的铁齿 , 弯形往后 , 起到划碎土块的作用 , 牛在前面拉也省力 , 人站在上面随着耕地平面高低而用力 , 这样能调整耕平整度 。 唐朝陆龟蒙《耒耜经》讲到:“耕而后耙 , 散块去草 。 ”乡村流传一句古话“犁不到你耙也要耙到你” , 可见耙的功效 。
推荐阅读
- 中国文化|收下这份新春好物清单,悦迎“虎”年
- 黑色素|吃酱油,皮肤会变黑?天天美白,却不知道这些食物正在偷偷让你变黑
- 衬衫|《输赢》正在热播,陈坤辛芷蕾强强联合,你是否记得这些写实的画面?
- |80万年轻人购买“职场文化”教程,背后的百亿市场值得深思!
- 传统文化|舊藏和田玉籽料“莲纹佛管” .
- 考研|超9成年轻人都想学酒场文化,酒场文化竟催生了专门的职业?
- |“上班式带娃”正在流行,老人和儿女互不打扰,孩子也有人照看
- 长裤|别再说冬天单品颜色千篇一律、没特点了!懂行的人,正在选“它”
- |目前正在使用的100元纸币,哪些具有收藏的潜力,你知道吗?
- 中国传统文化|期待服装品牌站稳国潮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