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杂志|《红豆》2020.09:【主编荐读】诗与真的和谐统一:李少君近作读感(同期评论)|张德明( 三 )


李少君的自然诗歌不仅有真景、真情 , 还显露着真意 , 给人哲理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 其诗歌并不以营造惊人眼眸的格言、警句为语言策略 , 而是借助对自然的摹写与阐发 , 表现出自然世界内蕴的某些精神内涵和思想特质 。 一方面 , 诗人认识到自然正是人类的生活伴侣、人生导师 , 自然时时刻刻在教育着人类 , 人类只有懂得自然的言语和教导 , 才能不断成长 。 他曾说:“自然不是一个背景 , 是人类栖身之地 , 是灵魂安置之地 。 ”一直以来 , 他都把自然当作是启蒙师和教育家 , 他在自然中不断获得启发和教益 , 自我生命也不断成长和成熟 。 “自然诗人”李少君写下的很多自然之诗 , 其实也可以看作生命之诗和心灵之诗 , 有许多关于人生与成长的教育蕴意 。 《我是有大海的人》 , 就表现了对海洋这个教育家的钟情礼赞 。 在诗人眼里 , 海洋对他的教育和滋养日积月累 , 他对海洋的理解和领悟异常深入 , 一定程度上 , 海洋世界成为了他诗歌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元素和背景 , 并频繁进入诗人的诗行之中 。 因为充分领受了大海的自由、开阔和丰富 , 诗人才感觉到其他地方“都过于压抑和单调” , 才感到大海上的一切 , 始终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 在海洋世界里 , 无论是“沿着晨曦的路线 , 追逐蔚蓝的方向”的“海鸥踏浪” , 还是“以云淡风轻的定力 , 赢得风平浪静”的“巨鲸巡游” , 无不既显得诗意盎然 , 又洋溢着生命的真意 。 另一方面 , 诗人把人类也视为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他以看待自然的眼光来看待人类 , 他的人文关怀里充满了不加伪饰的自然性和真率感 。 在《西湖 , 你好》里 , 诗人如此写道:“近来我有着一个迫切的愿望/希望尽快认识这里所有的花草鸟兽……”这里显在地表达着对万物的亲近之情 , 这种情感体现出一种人类主体“物态化”的倾向 , 表明了人和自然之间具有着同类化的通灵关系 。 在《珞珈山的樱花》里:“……樱花绚丽而又脆弱 , 仿佛青春/年复一年地膜拜樱花即膜拜青春/春风主导的仪式里 , 伤害亦易遗忘” , 这是诗人对曾经走过的大学生涯的浪漫回忆 , 诗人借樱花的开落来表现对青春岁月的缅怀 。 而诗人记忆中对青春的膜拜其实是同对樱花的膜拜相一致的 , 在诗人眼中 , 当春临大地 , 大自然的春风成了世界的主导 , 春光下的人们不过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 , 青春的绽放与这樱花的绽放 , 是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和同构性关系的 。 即便是主题鲜明的亲情诗 , 也从没将人类与自然割裂开来 , 而是注重二者的交融 , 将亲情的咏叹与自然的描述有机融合在一起 , 比如《傍晚》《我是有故乡的人》 。 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 , 这是李少君的自然诗学在人文世界的合理延伸 , 同时也是李少君对人类世界与自然之间水乳关系的深切理解和艺术阐发 , 其中袒露的真意是耐人寻味的 。
【红豆杂志|《红豆》2020.09:【主编荐读】诗与真的和谐统一:李少君近作读感(同期评论)|张德明】真景、真情、真意 , 构成了李少君自然诗歌的三重真实、本真的艺术素质和精神境界 。 而由这三重艺术素质与精神境界所建构起来的诗歌文本 , 构建出一种自成一体、与众不同的美学景观 , 充满了朴质、率真、性情 , 有光芒熠熠的诗心和诗魂闪现 。 他的自然诗作是诗与真的和谐而完美的统一 。 真是其诗歌的情感底色与精神源泉 , 诗是其文本的艺术潜质和美学能量 , 也是其分行文字的血脉与精魂 。 诗与真的和谐统一 , 使他的诗歌体现着较高的艺术质量 , 不仅成为当代自然文学中的标本性文本 , 而且在新世纪诗歌的历史坐标中 , 也占据着一个异常显赫、不容忽视的位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