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刘邦的三大历史之谜( 二 )


刘邦以“仁”获得了楚怀王的支持 , 得到了出兵咸阳的机会 , 善待秦王子婴和降将 , 从而也赢得了三秦父老的好感 。 然后打出“与天下共利”的旗号 , 赢得了其他诸侯的支持 。 可见 , 其志在平定天下 , 而不是复仇 。 这一点 , 项羽谋臣范增看得很透:“吾令人望其气 , 皆为龙虎 , 成五采 , 此天子气也 。 ”话虽很玄乎 , 但刘邦的所作所为确实有王者风范 。
项羽进咸阳后 , 不仅杀了秦王子婴 , 而且以欺诈的手段坑杀了二十万秦之降卒 , 屠咸阳 , 烧宫室 , 将三秦大地得罪得最为彻底 , 导致他不敢在咸阳这一形胜之地立足 , 当他被人点醒:“关中阻山河四塞 , 地肥饶 , 可都以霸”之后 , 已悔之晚矣——这都是缺乏政治远见的结果 。 项羽的目的始终都是复仇 , 亡秦后 , 结果达到了 , 所以他自封为“西楚霸王” , 心满意足 。 他的目的不是天下共主 , 而是作为六国之一的楚王 。
其次 , 从心态上来看 , 刘邦没有“亡秦必楚”的道德包袱 , 项羽却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包袱 。 他以亡秦义军首领自居 , 迫使他必须以复仇为使命 。
项羽|刘邦的三大历史之谜
文章图片

电影《鸿门宴》剧照 , 霸王别姬
垓下一战 , 项羽宁死也不肯过江东 , 并非他担心将战火引入江东 , 给江东父老带来灭顶之灾 , 而是因为一连串杀戮、战败使他内心的道德形象已经崩塌 , 丧失了自信 。 正是他的所作所为 , 将他逼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 早在他“别姬”的那一刻起 , 就作好了不过江的打算 , 否则怎么可能、又何必让心爱的虞姬白白送掉性命?
再次 , 刘邦看到了秦制的好处 , 并很好地利用了秦制的优点 , 成功地得以壮大;项羽却倒退到战国模式 , 分封诸侯 , 是其最大的败笔 , 不仅放弃了中原之王、天下之主的地位 , 将自己变成诸侯 , 而且很快就重蹈了六国的覆辙 , 掉入了自己挖下的坑里 。 项羽没有意识到战国之乱的根源所在 , 灭秦后恢复所谓的山东六国 , 这是逆时代潮流而动 , 简直是倒行逆施 。 新的山东六国 , 只要有一国出现问题 , 就会导致天下大乱 。
后人读“鸿门宴” , 将项羽不杀刘邦 , 归结为项羽的败笔 。 其实 , “鸿门宴”真正的疑问在于:项羽即使在宴会中不杀刘邦 , 在宴会之后 , 刘邦势力并未因一场宴会增强 , 项羽仍然可以分分钟灭了刘邦 , 假如项羽后悔的话 。 事实上 , 项羽不仅没有后悔 , 而且还封刘邦为汉中王 , 这是为什么?
项羽|刘邦的三大历史之谜
文章图片

鸿门宴
其实 , 在鸿门宴上 , 项羽注定一开始就不会杀刘邦 , 因为这违背了项羽的初心 , 他是要恢复六国制 , 杀了功劳大的刘邦 , 如何服天下 , 如何建立六国制?因此 , 即使范增劝谏 , 他都不听 , 并非他信不过范增 。
相反 , 项羽听项伯的 , 项伯为什么能说服项羽?因为项伯明白项羽的底线是只要刘邦不自立为王即可 。 否则 , 刘邦即使脱离了鸿门宴 , 项羽仍可发大军击灭刘邦 。 他为什么不呢?原因就在这里 。 否则项伯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背叛侄儿来帮助刘邦 。
他的谋臣范增 , 却不懂得项羽的心思 。 先是范增劝立楚怀王 , 就最为失策 。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得好:“六国亡久矣 , 起兵诛暴秦 。 不患无名 , 何必立楚后 , 制人者变为制于人 。 ”换言之 , 不立楚怀王 , 照样可以为楚国复仇 。 相反 , 立了楚怀王后 , 反而成了自己复仇的一个麻烦 , 导致项羽最后又不得不除掉他 。 这又让自己背上了一个极大的道德恶名 , 使刘邦名正言顺以此为号召天下攻击项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