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观今|康熙之后为何却不受重视了?,经筳制度:被誉为古代的帝王之术

古代的帝王 , 除了每天上朝之外 , 还会举办御前讲座 , 这种制度就是叫做经筳制度 。 经筳制度从宋朝开始实行 , 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灭亡 , 成为一种定制 , 可以看做是一种帝王之学 。
帝王主持御前讲座的例子 , 早在汉朝就开始萌芽 , 一直到宋朝成为定制 , 逐渐发展完善 。 这对于学术与思想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 经筳制度自宋朝创始
早在宋朝以前的帝王之学 , 称之为是“讲筳”制度 , 通常是讲述佛经还有儒家经典 。 到了宋朝之后 , 就将佛经排除在外 , 只讲儒家经典 , 而原来的“讲筳”也改为“经筳” 。 汉宣帝时期就曾命人在石渠阁讲经 。 唐朝的玄宗在位时期 , 也有在集贤苑讲儒家经典的习惯 。
博古观今|康熙之后为何却不受重视了?,经筳制度:被誉为古代的帝王之术
文章图片
经筳为什么在前代形成制度 , 而非前代呢?这与宋朝时期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有关 。 宋朝的儒学大师朱熹就曾感叹宋朝文化的繁荣:“国朝文明之盛 , 前世莫及 。 ”不仅官学兴盛 , 而民间的学术文化也空前繁荣 , 书院文化繁荣的同时 , 带动了学术的交流 。
宋朝推行的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 “重文轻武”就是国策 , 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 开国皇帝赵匡胤就开设经筳 , 宋真宗时期 , 经筳制度开始成为定制 , 还设置了经筳的相关官职 。 到了宋仁宗时期 , 经筳制度最为繁荣 。
宋代的经筳制度完备 , 设置专门的官职 。 负责开设讲座的主要是翰林侍读学士、天章阁侍讲 。 除此之外 , 还规定了具体要讲授的内容 , 一般是儒家的经典 , 还有《史记》这些史学经典 。 还规定了具体开设讲座的时间 , 地点一般是在延右阁、迩英阁 。
博古观今|康熙之后为何却不受重视了?,经筳制度:被誉为古代的帝王之术
文章图片
宋代的皇帝对此特别重视 , 往往是聘用当时最著名的学术大家来开设讲座 。 宋仁宗在位期间 , 著名的学术大家 , 诸如欧阳修、晏殊、胡媛等 , 在这之后还有司马光、苏轼等人 , 放到现在也是妥妥的学术天团 。
当时经筳中著名的讲官范祖禹 , 就曾为宋哲宗编写了一本《帝学》的书 , 这也是经筳制度发展的产物 。 在南宋时期的一位儒家的学者 , 编写了一部名为《大学衍义》的书 , 也是对帝王之学的论述 。 这也是经筳制度发展下的产物 。
博古观今|康熙之后为何却不受重视了?,经筳制度:被誉为古代的帝王之术
文章图片
明朝对经筳制度额完善
经筳制度到了明朝依然在继续沿用 , 这也要归功于宋朝时期的发展 。 明太宗朱元璋 , 就对儒家的文化非常推崇 , 但是他并没有将经筳制度认真推行 , 也没有固定的制度 。
一直到洪武15年的时候 , 一位名为史桂彦的大臣对此非常重视 , 提出要将经筳制度重视起来 。 他要求将这项制度规范化 , 在每个月的初一 , 每个月的中旬讲学 ,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将其采纳 。
但是过了三年之后 , 朱元璋又重新恢复了经筳的“翰林侍读学士”的官职 , 这也为明朝经筳制度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
直到明英宗时期 , 经筳制度才重新恢复过来 , 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 由于明英宗登基的时候 , 年纪还尚小 , 为了控制明朝君权的膨胀 , 就以此来约束皇权 。 而负责经筳的官员也间接的成为皇帝的老师 。
博古观今|康熙之后为何却不受重视了?,经筳制度:被誉为古代的帝王之术
文章图片
当时经筳制度与宋朝也有不同 , 就从相关的官员上看 , 配置了知经筳事作为最高的官职 , 由当时最高的内阁管控 , 而同知经筳事是协助官员 。 负责讲授的官员则成为是经筳官 , 万历时改为是“经筳讲官” 。
明朝时期的经筳制度下 , 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经筳讲读 , 还有一种名为日讲的习惯 。 经筳讲学成为了一种固定的仪式 , 并没有特定的作用 , 而真正发挥作用的就是“日讲” , 真正起到了帝王之学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