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飞刀”简史:医生到底是自由人还是单位人
上个世纪末 , 江浙一带的乡间 , 一辆黑色别克 , 载着被业内称为“胡一刀”的胆石病外科医生胡海和他的腹腔镜 , 常年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飞驰 。车辆能到达的医院 , 都能开展腹腔镜胆囊手术——一项在当时在三甲医院都很少开展的微创手术 。 彼时 , 胡海从上海三甲医院离开 , 到江苏省张家港一个乡镇卫生院工作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 开展了1500多例腹腔镜胆囊手术 , 市场需求之大可见一斑 。对医生而言 , 这是一段难忘的“自由”执业时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尚未实施 , 标记医生职业身份的只有职称和医师资格证 , 没有执业证 , 更没有对执业地点的限制 。 也就是说 , 医生 , 在哪里都可以执业 。胡海可能是中国最早一批的“飞刀”医生 , 后来同样走出体制 , 成为自由执业者的著名血管外科医生张强 , 称胡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由执业的最早一批践行者” 。2004年以后 , 这位“自由执业的早期践行者”又回到了三甲医院——受邀到上海市东方医院 , 建立了胆石中心 。 在接受上观新闻采访时 , 胡海自称“被招安” , 虽然他从来没有觉得飞刀有什么不妥 , 但“不能再拿职业生涯冒险了” 。因为1999年施行的《执业医师法》确立了我国医师的注册制度 , 也将医生与公立医院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 医生只有通过国家统一考试 , 才能获取执业资格;无法自由选择行医的机构 , 只能在一家医疗机构注册 , 越雷池半步 , 即属非法行医 。胡海从“自由人”变回了“单位人” , 但在医疗资源严重失衡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之下 , ”飞刀”之风已经愈演愈烈 。国内最大的医生论坛丁香园的一项调查显示 , 55%的受访医生表示所在医院医生的飞刀走穴现象普遍 , 近三成的医生表示自己曾经走穴过 。在接下来的20年中 , 有着一手绝活的外科医生们 , 和各大医院的院长们 , 以及政策制定者们 , 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医生“飞刀”简史:医生到底是自由人还是单位人。从会诊到走穴:医生们的黄金年代
最开始的飞刀不叫飞刀 , 叫会诊——这在当时 , 是一个高雅的词汇 。 能够外出会诊的都是名医 , 能享受到名医会诊的则是社会的特定阶层 。1995年 , 张强是浙江邵逸夫医院血管外科的一名主治医生 。 参加工作还没几年 , 因为一项亚洲最早开展的静脉手术技术 , 他一炮打响 , 接到全国各地的手术邀请 。这些手术邀请最先是通过医院发“会诊单”的形式 。 会诊单在建国后有几十年的历史 , 医院之间互派医生进行医疗协助与合作 , 一直被认为是国内医疗界的优良传统 。张强的第一份会诊单来自浙江台州地区的一家基层医院 , “那个时候我才刚刚当上主治医生 , 科主任还不同意我去 , 因为觉得我资历不够 , 后来是院长特批的 。 ”所以 , 在很多医生眼里 , 能外出会诊是对其专业能力的极大认可 。 大医院的知名医生为偏远或医疗条件差的地区解决“看病难” 的问题 , 背后有支援帮扶的潜台词 , 不同于后来出现的“飞刀走穴” , 因为“赚外快”的商业气息 , 不够体面 , 很少被拿上台面谈论 。1997年之后 , 因为有自己的“绝活” , 张强又接到了很多“会诊” , 但这些”会诊” , 已不完全是通常意义上的医院业务协作 , 大多是通过同行或是熟人介绍 , “出诊”的费用往往都在千元以上 , 远远高于当时的市场价格 , 有些“会诊”医院并不知情 , 支付的出诊费也是医患私下现金结算 。在市场的供需调控机制下 , “高雅”的会诊在90年代却慢慢演变成了人们口中略带贬义的“走穴” 。“走穴”一词 , 最早描述的是“演员为了捞外快而私自外出演出” , 后来这一说法衍生到了其他职业 , 包括教师、律师和医生等 。 其中 , 医生“走穴”收到的关注和争论最多 , 医生利用业余时间私自到任职医院以外的地方提供医疗服务 , 并收取劳动报酬 , 似乎并不符合医生“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的形象 。但是“走穴”背后的四个利益群体——患者、走穴医生、走穴医生供职的医疗机构 , 走穴的医疗机构 , 却都能从中收益 。 1999年《执业医师法》实施之前 , 医生“走穴”可以说是一个市场对医疗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 多方共赢的行为 。长期以来 ,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 如果想到上海的三甲医院住院 , 有时候光排队就要几个月之久 。 其他城市的患者到上海看病 , 交通、食宿、停工陪护成本巨大 , 很多家庭都难以支付 。 当时 , 上海的三甲医院附近有防空洞 , 因为价格比较便宜 ,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为了看病 , 就住在里面 , 一住就是半年以上 。如果医生能到当地诊疗疑难杂症 , 对于患者来说 , 无疑是非常受欢迎的 。患者就医难 , 但是医生的工作量却受限于医院的规模和能力 , 并不完全饱和 。 河南省一位肿瘤医院的主任医师黎志(化名)同样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外出“走穴” 。 他对八点健闻回忆 , “当时 , 我们整个医院只有两栋住院楼 , 还是老式的筒子楼 , 一层也只有30多张病床 。 ”在黎志所在的科室 , 基本上只有上午做手术 , “一个科里只有一台手术 , 基本上下午一点就结束了 , 我们就没事了 。 ”但是作为头颈肿瘤的专科医生 , 肿瘤发病率逐渐提升 , 患者的就医需求日益增长 , 他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 , 通过熟人介绍 , 口口相传 , 开始了到周边医院“会诊”“走穴” , 并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市场需求同样决定了医生的市场价格 。 张强的第一个“会诊”对象是台州当地一个水产进出口公司老总的父亲 , 当时只是会诊没动手术 , 但是跑一趟拿到的“会诊”费 , 就超过他当月的全部工资收入 。虽然是医院之间发会诊单 , 但张强拿到的“会诊费”直接由患者家属现金支付 , 并不通过医院 。 当时 , 医院在知情的情况下 , 并不干涉此类会诊酬劳的发放 。 “《执业医师法》出台前 , 也没有法律明确规定 , 医生院外行医就是非法的 。 反而 , 如果本院有医生接到全国各地的邀请 , 去会诊手术 , 对医院来说 , 是一种很体面光荣的事情 。 ”张强解释 , “说明这家医院的实力很强 , 院长甚至会鼓励大家出去 。 ”医生“飞刀”简史:医生到底是自由人还是单位人。中国医生们的第一次选择
推荐阅读
- “键盘侠”你这样真的好吗?
- 白岩松谈医生术后喝葡萄糖水争议
- 医生喝葡萄糖水这事儿,听听白岩松怎么说?
- 娱乐老隋|女子天生畸形头弯180度,医生提议安乐死,今用嘴作画月入3万
- FM93交通之声|浙江32岁白领一觉醒来突然看不见了!医生痛心:很难恢复!近期这类患者激增……
- 十堰晚报|29岁小伙一周狂瘦15斤!医生摇头:年纪轻轻得这病,太可惜!
- 有些护士医生的脸哪,真实一根稻草的脸
- 医生饮葡萄糖水遭质疑,对医疗行业不妨多些耐心
- 医生手术后喝葡萄糖遭质疑:费用算谁的?
- 大呲花原创|39岁长沙女子备孕二胎喝中药后先兆流产,开药男医生为证清白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