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餐饮浪费有何改善? 调查:仍存少数剩菜剩饭情况( 二 )
开学以来 , 一些学校食堂采取了“半份菜”“小份菜”“光盘换果盘”等活动 , 一些高校还通过大数据测算等机制 , 让餐饮浪费的情况有明显改善 。 但是邓林表示 , 这些“小妙招”在中小学营养餐方面可以借鉴的空间不大 。 “因为学校食堂可以定量 , 但是营养餐不可以 , 营养餐的热量按平均标准测算 , 万一有孩子吃不饱是不行的 。 所以营养餐每次都会提供的比原定计划多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节约程度肯定不如食堂 。 ”
尽管有种种限制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在开学后的这一段时间 , 中小学生吃饭的情况“完成得不错” 。 “疫情期间 , 同学们有8个月没吃到学校的饭 , 所以有新鲜感 。 同时 , 这个学期 , 不少中小学校有意识地增加了体育课的数量和强度 , 如跳绳、仰卧起坐等 , 而且最近一段时间快要体育测试了 , 孩子们都很重视 , 抓紧时间练习 , 每天运动量大了 , 孩子们吃饭更香 。 ”董阳说 。
3.食育的背后有一本经济账
近日 , 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 , 同时 , 教育部还联合共青团中央等四部门共同发布了制止餐饮浪费的倡议 。 此前 ,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和《文明杂志》刚刚倡议“一德二智三美味” , 即“勤俭节约的美德”“科学健康的美智”和“营养好吃的美味” , 并呼吁设立“双11文明美食日” 。
在“反对浪费”方面 , 社会舆论正持续而广泛地关注着 。 然而 , 如何能“入脑入心” , 预防“水过地皮湿”的浅表化倾向 , 还需要背后“隐性”的力量——“食育教育” 。 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 导致校园浪费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超过49%的师生选择了“食育效果欠佳 , 缺少良好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
有人认为 , “浪费”是生活富裕之后的“副产品” , 师生更讲究生活品质、更讲究饭菜口味 , 但与此同时也伴随产生了新的问题 。 在中科院地理资源与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洁看来 , 挑食偏食便是造成浪费的一个原因 。
她和同事们实地调查发现 , 食育教育能从根本上缓解校园浪费现象 。 中科院食育团队先后于2019年5月和10月两次走进某贫困地区的53所各类学校 , 他们发现 , 当地学生一方面存在着营养不良的现象 , 但另一方面 , 挑食偏食也很严重 , 学校食堂和“营养午餐”的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 2019年11月起 , 他们在该贫困地区的三所幼儿园和两所小学开始食育教育试点 , 帮助学生们树立珍惜粮食、爱护环境的理念 , 同时普及食物营养、和均衡搭配的关系 , “一两个月的时间 , 学校的‘光盘现象’就有了明显起色 。 我们认为 , 食育教育应该更加注重针对性 。 在贫困地区 , 我们的食育教育主要讲营养学 , 讲身体健康如何预防不生病 , 以解决因病返贫、因病致贫 。 食育的背后是一本经济账 , 这些实例给孩子们的震动很大 , 能更好地解决挑食现象 。 ”刘晓洁告诉采访人员 。
中国营养餐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孟庆芬认为 , 食育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对食物尊重 , 并养成习惯 。 应该从节约粮食、珍惜资源的角度告诉他们 , 怎么健康长大 。 ”她提醒中小学生 , “浪费是两个层面 , 显性的浪费如学校的厨余垃圾 , 隐形的浪费就是不会吃、不知道怎么吃 , 偏食挑食也是浪费 。 ”
“疫情之后 , 最应该补给孩子的是食育教育 。 怎么吃能够增强免疫力 , 能够抵抗疫情 。 今年的全民营养日核心就是免疫膳食 。 我了解到 , 杭州有两所小学强制要求所有孩子开展节约粮食评比 , 建立节约和浪费的奖惩机制 , 让孩子们有行为约束 。 不止于教 , 还有惩戒 , 这才是完整的食育教育 。 ”孟庆芬告诉采访人员 。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李名梁同样认可“惩戒”的作用 , “要根除这一‘痼疾’ , 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方协同发力 。 一方面 , 学校要加大对食堂食品的监管和治理力度 , 提高饭菜品种、营养和质量 , 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温馨的就餐环境;同时 , 不妨尝试将学生多次浪费饭菜的行为纳入个人品德修养的考核和奖学金评定当中 , 给在校学生形成一定的‘威慑力’ 。 ”
(本报采访人员 姚晓丹 晋浩天)
推荐阅读
- 餐饮|10月份餐饮收入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报复性吃喝来了?
- 文明校园|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文明的力量)
- 美剧去哪看|戏曲进校园 古韵唱新声
- 中年|心疼!水管破裂漏水多日,自来水就这样白白浪费
- 贾冀豫~消费型社会和浪费型社会的区别
- 夺命哈士奇|河北巨鹿:传统武术进校园
- “静下来”,有价值的教育才会出现!
- 质在四方|四川多家餐饮店被查出问题,餐具不合格,让人恼火!
- 校园,请让衣冠禽兽滚开!
- 石家庄市人才中心|为什么说一定要参加校园招聘会,珍惜“校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