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语笙歌|他是民企“药王”,一年卖八百亿,工厂修得像故宫,却执意不上市

墨语笙歌|他是民企“药王”,一年卖八百亿,工厂修得像故宫,却执意不上市

文章图片

墨语笙歌|他是民企“药王”,一年卖八百亿,工厂修得像故宫,却执意不上市

文章图片

墨语笙歌|他是民企“药王”,一年卖八百亿,工厂修得像故宫,却执意不上市

文章图片


\">《古朗月行》:“白兔捣药成 , 问言与谁餐?”

药 , 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很重要 , 有人生病就得买药 , 有人买药就得有人做药 , 所以做药的人也很重要 。 现在的药品大多是制药厂统一制造 , 再分发到药店或者医疗机构 , 供人们所需 。 每一种药都有其特别的功效 , 板蓝根作为许多人家中的常备药 , 在治疗伤风感冒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 虽然这个药便宜 , 但是使用人群覆盖面广 , 需求量高 , 扬子江药业靠着板蓝根成为民企“药王” , 一年卖药的收入高达800亿 , 而他的制药工厂修建得像故宫一样辉煌壮大 , 却坚持不上市 。
创业之初 , 年年亏损万事开头难 , 徐镜人创办药厂时是白手起家的 , 当过兵的他比普通人更有毅力 , 有他的坚持才有后来的扬子江药业 。 1966年 , 徐镜人22岁 , 同许多人一样生活平常 。 那时刚退伍的徐镜人被分配到工厂里上班 , 位于泰州的一个小镇 , 他在那里打下创业的基础 , 工作几年又一些自己的积蓄 。 胆大的他带着几个工人 , 又到处筹借到足够的资金 , 在1971年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

最初他是带着工人在一家制药车间里面进行药品加工 , 条件简陋 , 设备老化 , 也没有技术人员 。 他的小作坊叫“泰兴县口岸镇工农制药厂” , 因为规模太小 , 整个制药车间只能用作坊形容 。 而且因为没有销售经验 , 制造的又是药品 , 所以创业之初 , 徐镜人的工厂几乎每年都处于亏损之中 , 那几年全靠着他的毅力一路坚持过来 。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凭借着徐镜人的坚持 , 他的药厂一直撑到1988年 , 终于迎来转机 。 当时上海地区许多人突然感染上甲型肝炎 , 恰好徐镜人的药厂里生产的板蓝根这一种药品被人们传说可以治疗该病 , 所以一时之间市场上的板蓝根供不应求 。
而徐镜人接到一笔大订单 , 订货人需要的药品数量是400万包 , 这可是他们的小工厂好几年才有的生产量 , 在接到这个订单之前他们每个月只能生产出5万包板蓝根 。 那订单已经接到 , 只要生产出来就能赚钱 , 徐镜人没有被这个天量订单吓到 , 他迎难而上 , 势必要完成这笔订单 。 最终他制造出385万包板蓝根交付给甲方 , 虽然没有完成400万包 , 但是这一次他却在行业里出名 , 大家都把徐镜人叫做“板蓝根大王” , 也就是在这笔订单中 , 他才开始赚钱 。

此后 , 徐镜人的扬子江药业逐渐发展壮大 , 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制药厂 , 还在1993年推出扬子江药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款中成药——胃苏颗粒冲剂 , 将“制”与“造”结合 , 就不简单是制作药品 , 还有创造新药品 。 从此之后 , 徐镜人的资产就蹭蹭的往上涨 , 单位以亿元计算 。 多年的发展之路 , 一直走到现在 , 扬子江药业在徐镜人的带领下成为我国民企的“药王” , 获奖无数 。 直到2018年 , 扬子江药业突破800亿元营收 , 令人咂舌 。
营收上亿 , 却坚持不上市徐镜人如今已经76岁 , 虽然儿子现在是董事长 , 自己也不知道这个董事长的位置还能坐多久 , 但是徐镜人一直亲力亲为 , 掌管着企业的大权 。 如今身价480亿的他 , 却依然坚持着自营企业 , 从坚持不将他的扬子江药业上市 。 这背后的原因还是来源于他多年来的经营理念 , 这个理念也成为扬子江药业人人皆知的“三不”政策:不搞兼并联合、不盲目上市、不搞不熟悉的产业 。 所以说坚持不上市还是因为徐镜人不想因为盲目的上市影响企业现在已有的发展趋势 。

除此之外 , 徐镜人在泰州的扬子江药业总部更是一改曾经破败的小作坊模样 , 被建造成故宫模样 。 而这过亿的产业和辉煌的总部会在某一天移交到徐镜人儿子徐浩宇的手中 , 作为扬子江药业的接班人 , 拥有与父亲截然不同的经营理念 , 不知到时候这在徐镜人手中一年卖药800亿 , 工厂建得像故宫 , 却坚持不上市的民企“药王”会有何发展 。

“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 无以成江海 。 ”徐镜人之初的坚持不懈才换得今日的民企“药王” , 他的成功之处在与他在企业创业之初坚持到底 , 连年亏损也没将他这条药品制造业的道路上吓退 。 当然机遇在他的成功之中也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 , 但成事在人 , 他及时的把握住机会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
资料来源:
《古朗月行》
【墨语笙歌|他是民企“药王”,一年卖八百亿,工厂修得像故宫,却执意不上市】《劝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