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异次元的现世与未来

作者:陆嘉宁 林颖
今年秋季 , “Neon Genesis—日本动画电影大师回顾展”在中国起航 , 陆续将去往多个城市 , 对于影迷、动画迷都是莫大福音 。手冢治虫、大友克洋、今敏、《阿基拉》《大都会》《红辣椒》……无论作者还是影片 , 都是长期以来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
日本动画|异次元的现世与未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新世纪福音战士》海报
此次回顾展的命名颇耐人寻味 。“Neon Genesis”来自日本跨时代现象级动画作品《新世纪福音战士》的英文片名 , 其中“Neon”一词在英文中并无“新”的含义 , 只有作为前缀的“neo-”才代表“新” , “Genesis”则是富有宗教意味的“创世纪” 。可以说 , “Neon Genesis”是典型的“日造英文” 。
影展以此命名 , 既可以按照动画片名“新世纪”来理解 , 也引人展开更多联想 。一方面 , “Neon”英文本意“霓虹灯” , 有意无意呼应了“日本”的日文谐音以及在中国网络上“霓虹国”的戏称;另一方面 , 展出的一系列作品都带有“赛博朋克”“未来叙事”特征 , 这类作品正巧往往将光怪陆离的霓虹效果作为外在视觉风格标志 。
“世界主义”的异次元架空策略
日本动画和卡通漫画具有一种突出的“世界主义”特质 , 与好莱坞迪士尼采撷各国文化资源加以美式合家欢改造的方式不同 。日本这一策略的先驱者和成功案例是特定卡通形象的输出 。上世纪80-90年代 , “Hello Kitty”小猫形象全球皆知 , 三丽鸥公司给这个卡通形象做的背景设定是:Kitty出生于英国伦敦 , 喜爱收集蝴蝶结——没有丝毫日本本土元素 , 成功作为“世界人”融入了世界 。而动画《花木兰》让人清楚地感觉到 , 这是西方异邦视角在想象和改造中国传统故事 , 人物行为方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都是典型美国式的 。
在处理非日本现实生活 , 或非借重日本古代传说的架空幻想题材时 , 日本动画除去以日语原配音彰显国别之外 , 场景、人物设计都往往淡化了民族性 , 至少人物群像多元 , 不强调单一的日本本土色彩 。很多时候 , 受众能够一眼识别出日本动画 , 但大家看到的是“日本动画特色”而不是“日本民族特色” 。
日本动画|异次元的现世与未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日本动画|异次元的现世与未来】《阿基拉》剧照
在模糊国别背景的架空叙事领域 , 日本动画凭借去本土色彩的“世界主义”透明感 , 在表层跨越了国界文化壁垒 。作品对未来城市、各种高科技设施的畅想 , 直接与西方科幻传统接轨 , 甚至后来居上、引领潮流 , 例如《阿基拉》《功壳机动队》等 。即使表现了东京 , 也是“全世界人的东京”——人类未来同质化生存空间的缩影 。作品对欧美古老城市、西方古代生活方式的再现 , 比较原汁原味 。
例如《小妇人》《绿野仙踪》《格林童话》等西方著名文本 , 都曾被日本改编成动画 , 且保留了原著的绝大部分背景和情节 。作品对不同国籍人物的外表、服饰、动作设定 , 直接从全球影像史中汲取营养 。例如《星际牛仔》对美国西部片和黑色电影的致敬 。《大都会》的灵感来自弗里茨·朗的同名默片 , 女主人公金发碧眼 , 全片人物的姓名和造型都很欧化 。人物设定既借鉴影像史的传统 , 又加以创新 。例如 , 在《紫罗兰永恒花园》《黑执事》《地狱之歌》《钢之炼金术师FA》等作品中 , “哥特萝莉”“吸血鬼猎人”“炼金术师”之类的角色设定 , 并不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 , 也不是西方古典传奇的照搬 。
比起迪士尼的童话改编策略 , 日本动画的架空叙事带有更强烈的“后现代”色彩 , 也因此具备极强的渗透性 , 换了配音语言就可以很快被接受 。因此 , 逐渐成为风靡全球的亚文化现象和媒体文本集群 。日本动画打造出的“世界主义”无国界幻想空间 , 堪称全然的异次元时空 , 且对于所有进入者都十分友好 , 不同于美国好莱坞过于显在的强势态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