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时光里的两枚邮票

文 | 孙善光
那是一枚中国人民邮政1991年发行的黄杯杜鹃小型张 , 或许它不稀有 , 也不十分珍贵 , 它静静地躺在我的集邮册里 , 尘封了20多年 。 近来我整理书橱 , 倒腾出那本集邮册 , 往昔的情愫瞬间被唤醒 。
1998年春末我到县邮政服务大厅办事 , 一枚黄杯杜鹃小型张在一个集邮爱好者手里 , 吸引了我的注意 。 鲜黄色的花冠 , 缠绕着云杉、冷杉幽幽的气息在我的目遇里 , 焕发着熠熠的光彩 。 我多想拥有它 , 可面对涨了10倍的市场价 , 我犹豫了 。 50元!近乎我一家人一个周的生活费 。 那年妻子所在企业不景气 , 发不下工资 , 大女儿开始上幼儿园 , 花销增多 , 我有些失望 , 却又心有不甘 , 那枚小型张不时闯进我的梦里 。
杜鹃|时光里的两枚邮票
本文图片

那时妻子临时辞掉工作 , 在县城沿街摆水果摊 。 暑假期间我常去她的摊位帮忙 , 因我的秤杆总是抬得过高 , 零售价和批发价又相差无几 , 最初几天我几乎没有什么利润 , 我几近失望 , 决定去乡村果园碰运气 。 我每天骑着自行车深入田畴阡陌 , 拉下脸皮跟果农谈价 , 差不多一个周 , 我有了50多元的净收入 。 黄杯杜鹃小型张再次撩拨起我本已平静的心 , 最终我通过一集邮公司买下了它 。
后来我曾到图书馆、新华书店查资料 , 知道黄杯杜鹃生活在高海拔地区 , 属被子植物 , 仅限在我国云南、四川、西藏少数几个省份 , 为此我在集邮册里作了特别标注 。 那时我还处在集邮的热衷期 , 我尝到了挣钱的甜头 , 只想着有更多的钱 , 可以买更多自己喜欢的邮票 , 还可以贴补家用 , 改善生活 。 于是我起得比平时更早 , 晨曦和着鸟鸣 , 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 , 我走遍了县城周边的许多乡村田园 。
期间我经受了诸多的风吹日晒雨淋 , 一次去中至镇我半途遇雨 , 患了感冒 。 一次我到汤家沟村 , 一个果农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少了我几斤梨子 , 我折了回去 , 中午近乎中暑 。 尽管我吃了不少的苦 , 却也饱尝了乡野的无限草木花香 , 我从果农那里认识了不少水果 , 学到了不少的农谚俗语 , 像“桃三杏四梨五年”“七月核桃 , 八月梨 , 九月柿子乱赶集”等 。 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 那年暑期我虽然过得艰辛却很充实 , 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心愿的实现需要付出坚实的努力和行动 。
之后一年妻子重新就业 , 我再也没有下过乡村果园 。 这么多年过去了 , 我常想假如当年我没有下决心 , 去经历过那样的苦 , 那枚黄杯杜鹃就非我所有;假如当年我没用那笔钱购买那枚黄杯杜鹃 , 是不是可以更好地改善一下家人的生活?每每想到这些 , 我内心又觉得亏欠 。 可集邮毕竟是我当时的一个心愿 。
我集邮的爱好始自大学 , 最初我集邮没有什么目的 , 只觉得方寸之间有我喜欢的东西 。 后来参加了工作 , 见过几次集邮展 , 我开始对集邮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 也为自己定了一个小小的目标 , 将来举办自己的集邮展 , 对收集邮票进行知识资料的考究 。 从那时起 , 我特别注意搜集和整理邮票 , 我不仅从同学、老师和亲朋好友的来信收集 , 还陆续有从集邮公司订购 , 并分门别类整理 。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 , 我收集的邮票有五六百枚之多 , 既有纪念邮票 , 也有特种邮票 , 既有文革票 , 也有小本票 , 既有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 , 还有普通邮票 。 这些邮票寄托着我的心愿 , 给了我带来不少乐趣 。 闲暇之时我多有欣赏 , 写下了不少文字 , 每每读来是那般温馨 。
在我的集邮册里 , 还有一枚邮票非常普通的80分慕田峪长城邮票 。 在集邮爱好者手里或许它并不值得收藏 , 但对我却有非常特别的意义 。 2000年4月 , 我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教育报》的退稿信 。 退稿信是一位素不相识的实习编辑写给我的 。 那封信标准的公用信函 , 贴着那枚长城邮票 , 字体端庄娟秀 , 从字迹上不难看出出自一位女同志的手迹 。 她很用心 , 用满满的两页纸笺跟我交流稿件内容 , 鼓励我坚持写作 。 在这之前我还曾未收到过如此真诚的退稿信 , 我寄出的文学稿件大多泥牛入海 , 使我非常苦闷 , 我曾一度几乎失去投稿的信心 。
【杜鹃|时光里的两枚邮票】人在遭遇挫折坎坷时 , 收到的每一封信都是带着温度的 。 那封退稿信无疑是带有温度的 , 它使我感动 , 重拾信心 。 此后几年我坚持写作 , 一些作品陆续在当时全国比较有影响的《当代中专生》《中专天地》《青年知识报》等报刊发表 , 《中国教育报》此后几年也相继刊发了我的多篇稿件 。 期间我偶尔还会收到退稿通知 , 其大意无非是:经编辑部研究 , 您的作品还不适合在我报(我刊)发表 。 相对而言 , 早年《中国教育报》的那封退稿信 , 如其说是那是一封退稿信 , 不如说是朋友间的交流信 。 情重信贵 , 自然那封信退稿信 , 连同那枚邮票 , 在我心中的分量也就分外弥足珍贵了 。
书信交往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过往 , 邮票作为信的依附 , 近些年随着电子邮件和微信使用的普及 , 人们对外交流形式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 , 书信使用越来越少 , 邮票逐步淡出了大多数人的视野 。 我原先想举办邮展 , 考究邮票知识史料的想法 , 在时光的流失中越来越淡 , 我已没有足够的自信 , 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我曾经的梦想 。 近十多年来我再也没有集邮 , 那几本集邮册也被尘封珍藏 , 以前曾经写下的不少文字资料多已丢失 , 甚是可惜 , 看来干事要趁早一点也不虚言啊 。
“云中谁寄锦书来”这种美好的期冀 , 曾经集邮的乐趣 , 今后还会有吗?
杜鹃|时光里的两枚邮票
本文图片

作者简介:孙善光 , 山东省五莲县人 , 大学学历 , 中共党员 , 高级教师 , 市优秀教师 , 中国散文网会员 。 有数百篇稿件在《中国教育报》《中国中学生报》《教师报》《文学少年》《山东教育》《日照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及多家微信平台发表 , 有十余篇文学作品在国家、省级大赛中获奖 。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 , 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