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溃晚明人心的「天谴」至今未解的王恭厂大爆炸( 二 )

击溃晚明人心的「天谴」至今未解的王恭厂大爆炸
▲ 东林书院《明史》记载了时任内阁首辅顾秉谦在大爆炸发生之后对东林党的态度转变:秉谦票拟 , 事事徇忠贤指 。 ……惟周顺昌 , 李应昇等下诏狱 , 秉谦请付法司 , 毋令死非其罪 。大爆炸之前 , 让儿子认魏忠贤为父的顾秉谦 , 事事遵从魏忠贤的指示 。 而大爆炸之后 ,顾秉谦上疏 , 从风水学角度分析王恭厂之灾是因为「此阴奸阳 , 刑奸德之象也 」 。 字里行间满满都是阉党的“敏感词” 。顾秉谦忧惧上天的警示和惩罚 , 在处理东林党人周顺昌的问题上 , 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 , 认为需要慎刑罚 , 不可过度杀生 。 而在同年九月 , 承受了巨大压力的顾秉谦 , 也主动致仕离职了 。同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东林点将录》这本书的作者王绍微为了讨好魏忠贤 , 仿照《水浒传》排名写了这本书 , 进献给魏忠贤 , 可以说是魏忠贤的死忠了 , 而他也在天启五年做了到吏部尚书 。 大爆炸发生之后 , 王绍微针对刑狱 , 罢税等问题 , 开始发表激烈的言论 , 在诸多问题上和魏忠贤发生冲突 , 之后便被免职 。还有时任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李永贞 , 直接认为这场大爆炸预示了阉党的覆灭 , 几次提出辞职 。 后在魏忠贤和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压力下 , 方才勉强作罢 。有人统计过 ,大爆炸之后 , 因为阉党内部出现意见不统一 , 进而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的高层人事变动 , 包括了内阁大学士 , 兵部尚书 , 吏部尚书 , 刑部尚书 , 吏部尚书 , 各科道官员等 。 这些人无一不是魏忠贤当时控制朝局的重要助力 , 使得阉党的实力得到了削弱 。击溃晚明人心的「天谴」至今未解的王恭厂大爆炸
▲ 明朝官员出现这样的情况 , 梳理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 , 大爆炸的发生 , 人心不稳 。 原先投靠到魏忠贤门下的诸多士大夫 , 开始考虑自身的安危 , 惊惧于上天的惩治;其二 , 阉党内部没有统一的核心理念 。 与东林党志在匡扶社稷不同 , 阉党成员大多是一种利益结合 , 是之前被东林党打压的齐党 , 浙党 , 楚党等朝中各派势力的一种新的转变组合形式 。 而出于私利和政治诉求而结合的党派形式 , 往往也更加容易发生内部的崩溃;其三 , 魏忠贤对东林党人下手过重 , 兔死狐悲 。 很多官员即便身为阉党一员 , 但仍无法摆脱其自身是文官集团的天然属性 。 一方面 , 他们对于之前东林党对自己的打压忿忿不平 , 一方面他们也忌惮宦官势力的做大做强 。 这种矛盾的心理 , 在大爆炸发生之后 , 开始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阉党内部的分裂 , 必然导致舆论上对东林党的同情 , 更何况在引导言论这块 , 东林党一直都是强项 。 虽然这场风波最后还是被魏忠贤和明熹宗联手弹压下去了 , 但是所有人心里的这个结已经形成了 。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上台后 , 能够如此迅速肃清魏忠贤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启大爆炸 , 加剧了皇权和文官集团的对立事实上 , 阉党内部的这次分裂 , 和天启皇帝朱由校在大爆炸后要求百官自省有很大关系 。 但这个真不是朱由校的错 , 作为皇帝 , 发生了这么一件神秘诡异的大爆炸 , 死伤又如此惨重 , 他肯定是要下罪己诏的 。 皇帝自己都下罪己诏了 , 百官难道就能置身事外?更何况 , 朝局的糜烂 , 文官集团本就难辞其咎 。但事情的味道开始变味了 。 朱由校原本估计就是想走个过场 , 表一表姿态 。 但是朝臣们开始来劲了 。 刑罚 , 罢税 , 工程建筑 , 各种指责之声四起 。 朱由校一看势头不对 , 马上开始弹压 , 对一些上疏进行批判 。 但事态发展失去控制了 , 甚至连一些阉党的成员都开始借题发挥了 。有要借大爆炸事件要求宽宥东林党的;有要求停止宫殿筑造 , 把钱拿去支边的(当时宫殿都快完工了);有要求停止向工商士大夫阶层的征税行为的(本质上是把税收再全部压到农民身上);甚至还有直接攻击皇帝不作为的 。击溃晚明人心的「天谴」至今未解的王恭厂大爆炸
▲ 故宫朱由校绝对不是傻子 , 一眼就看出来这些人醉翁之意不在酒 。 而他扶持魏忠贤上台掌权 , 目的就是让朝局正常运转 , 国家能够集权做事情 。 朱由校确实是好脾气 , 在上疏开始越来越频繁 , 朝臣的语气越来越不客气的时候 , 他还是打算冷处理这件事情 。《明熹宗实录》里 , 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上疏的回复 , 还是非常克制的 , 出现的是如下的回复:大臣章奏还宜详慎...进言有体...用印大臣举动还要谨慎...报闻...朱由校什么意思?意思是 , 你们说话小心点 , 事情我知道了 , 我给你们面子 , 但你们别给脸不要脸 。讽刺的是 , 明代的官员 , 还真的就是“给脸不要脸”的那种 。 事情持续在发酵 , 甚至一批官员开始以辞职要挟 。 明熹宗怒不可遏 , 最后和魏忠贤一商量 , 成 , 你们要走就走 , 还怕找不到想做官想升职的人吗?这一事件 , 在天启六年里 , 虽然谈不上什么大事 , 却深刻反映了一个问题: 大爆炸之后 , 皇权和文官集团的矛盾更加尖锐 。 而朱由校后来一边倒地站在魏忠贤这边 , 从天启六年下半年 , 重新掀起了对东林党的打压可以看出 , 朱由校确实是已经忍无可忍了 。从这个角度 , 我们再看朱由校驾崩前 , 不断嘱托信王朱由检 , 即后来的崇祯帝 , 要继续重用魏忠贤的深层用意了吧 。天启大爆炸 , 失去了帝国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我们知道 , 朱由校孩子不多 。 登基后 , 大儿子流产 , 次子早夭 , 到天启六年的时候 , 却还有一个三子朱慈炅在世 。 而天启大爆炸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情况 , 就是朱由校三子死于此次事件 。王恭厂之变 , 皇极殿最高危之处一木先陨 , 乾清宫大殿皇驾所居之东暖阁 , 将窗格扇震落二处 , 打伤内官二人 。 ......任娘娘于天启五年十月初一日所生皇第三子 , 于是日受惊后遂薨逝 。 ——《酌中志》爆炸之影响对大内亦有波及 , 房屋都出现了损坏的情况 。朱由校三子也在此次爆炸间接夭折 。 我们抛开一些阴谋论 , 暂且相信史料上的记述 。 那么这次大爆炸又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危机 , 天启皇帝无后矣 。正德皇帝朱厚照无子 , 嘉靖皇帝朱厚熜兄终弟及 , 大明国运开始滑落;万历年间 , 围绕着裕王朱常洛和福王朱常洵的“国本之争” , 前前后后折腾了近三十年 , 朝局混乱 , 政务荒废;天启朝 , 朱由校痛丧三子 , 自此无后 , 信王朱由检兄终弟及 , 崇祯上台 , 17年后 , 国破家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