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警惕人脸识别滥用让每个人变成“透明人”

_原题为 警惕人脸识别滥用让每个人变成“透明人”
□木须虫
《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显示 , 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 , 三成受访者表示已因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隐私或财产损失 。 (10月19日《科技日报》)
【应用|警惕人脸识别滥用让每个人变成“透明人”】人脸识别技术最初是基于身份比对识别精准需求而形成的信息技术 , 但其本质是“人脸”这一个人重要生物特征信息的数据化 , 可存贮、可复制 , 简单机械甚至冰冷 , 这也意味着其一旦被广泛应用 , 脸长在人身上的唯一凭证的自然属性会因此而消失 。
例如 , 去年因涉嫌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 , 一夜之间火爆互联网的换脸软件ZAO遭到广泛质疑;甚至公共监控的记录 , 违法犯罪者都可以通过技术进行“换脸” , 干扰调查乃至栽赃陷害;又如 , 人脸识别技术成为个人财产、安全防护等交互的凭证 , 验证过程中的数据确认事实上存在很大的安全漏洞 , 因为之于信息设备 , 它验证不一定是生物意义上的“人脸” , 而是相关人脸的信息数据 。
此外 , 人脸识别技术被应用于公民信息管理 , 作为身份识别的“钥匙”可能会失却可控的屏障 , 目前公民信息泄露的安全“碎片化”风险可能上升变成“系统性”、“被动性”变成“主动性” , 如随机获得任何陌生人的人脸信息基础数据 , 便可以从海量视频信息系统中 , 比对还原生成个人系统的行踪信息 , 任何人都将是“透明”的 。
技术本身是柄“双刃剑” , 对其应用需要对其社会伦理的适用性进行预估与判断 , 在便利与安全之间求得平衡 , 更好地维护个人隐私安全和社会基本秩序 。 正是基于谨慎 , 欧盟甚至在今年年初提出考虑五年内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 与之相对的是 , 在国内人脸识别技术正在大面积地应用 , 甚至厕所取纸都用以作为管理手段 , 呈现泛滥之势 。
人脸识别关乎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 不可谓不重要 , 作为一项技术的应用 , 有必要遵循“必要”与“自愿”的原则 , 而非没有任何约束 , 该套上缰绳 。 人脸识别应用最多是身份认定 , 它并不是身份认定的唯一方式 , 所以应用并不是必要的 , 除了公共安全管理之外 , 诸如住酒店登记、考勤打卡、门禁管理之类的都应当禁止 , 在涉及权利、财产安全的个人身份认证的场景 , 如刷脸支付 , 须取得个人授权、征得个人同意 , 不得强制应用 。
此外 , 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开发予以严格限制 , 防止超出身份认定的边界 , 在人脸基础信息与比对信息的采集、存贮等方面从严约束 , 禁止非公共管理采集运用人脸信息数据 , 禁止人脸识别技术被用以视频等信息处理 。
[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