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方案“难产”近30年 世界最高木塔“病”得很厉害( 二 )


“拆掉夹泥墙后 , 木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都变小 , 因此在风荷载和震动荷载等作用下 , 比以前的变形量增大了 。 ”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铁英说 。
2004年 , 山西省文物局在《关于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情况的报告》中 , 提到木塔“病情”:塔体已扭曲变形 , 荷载失衡 , 出现严重的倾斜压缩 , 塔身整体向东北倾斜65厘米 , 塔身累计压缩88厘米 , 二层外槽西面北角柱相对下沉值达20厘米 , 西南面南平柱柱身向东北方向倾斜达50厘米等 , 塔身下部承重部位多处出现构件劈裂、梁枋折断、结构走闪错位等险情 。
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 , 受原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委托 , 原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对木塔进行了残损状况专项勘测 , 仅测绘就持续了6个月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工作者告诉采访人员 , 当时他们下了苦功夫 , 对危险、隐蔽之处的残损构件也进行了测绘 , 发现劈裂、折断、缺损等残损点300余处 。
“木塔确实‘生病’了 , 病得还很厉害 。 ”这位文物工作者说 。
局部加固与防护工作宜早不宜晚
2007年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成为木塔保护工程的技术牵头单位 。 经过十余年监测 , 该研究院发现 , 近年来二层明层自西南向东北方向 , 倾斜持续稳定增加 , 但倾斜变形过程未出现突变 。
在应县木塔保护研究所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永昕群 , 就监测结果向采访人员做了详细说明 。 他说 , 木塔变形还在持续稳定发展 , 目前变形最大的位置在二层西南侧 , 其中编号23号柱的现有倾斜量最大 , 2015年测量的柱子倾斜量(柱头中心相对于柱脚中心)超过56厘米 。 近5年 , 它的倾斜水平偏移量发展也最大 , 平均每年2毫米多 。
永昕群介绍 , 其他柱子倾斜变形 , 大体上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 , 北侧和东北侧有个别柱子外倾 , 所以整个二层八边形外槽的变形 , 是从西南向东北推的状态 , 八边形内槽同样有这样的变形趋势 。 二层倾斜变形 , 反映在柱头高度上的变化是 , 有的柱头因内倾而沉降 , 有的柱头则因外倾而上顶 , 也连带上面几层柱子标高有相应的变化 。
“倾斜持续增加 , 说明木塔未处于稳定状态 。 对严重倾斜的柱子 , 如果不采取针对性的加固、防护措施 , 可能会局部失稳 , 甚至在地质灾害中 , 出现局部或整体垮塌 。 ”永昕群说 。
采访人员站在正西方向眺望木塔 , 发现二层屋檐明显下沉 , 柱子向内倾斜 。 部分柱子倾斜严重 , 不少木构件出现开裂、劈裂、脱榫、被压碎等情形 。 因为多年来禁止游客攀登 , 木塔已成为鸽子的家 。
永昕群认为 , 通过这几年的监测 , 已经基本摸清木塔的变形形态、变形特点和速率 。 在这种情况下 , 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较小干预度的局部加固与防护工作 , 而且宜早不宜晚 。
“一方面可以起到防灾作用 , 另一方面能为深入研究及编制全面、充分的修缮方案争取时间 。 ”永昕群说 。
开不出“药方”
木塔“扭曲变形”已至少70年 。 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 国家文物局曾组织专家进行抢险加固 , 但没能阻挡住木塔继续变形 。
这一修缮工程包括加固木塔台基 , 更换损坏的楼板 , 补强有空洞的主梁 , 加固劈裂的柱子 , 补修斗拱 , 重新制作平座栏杆 , 整修木塔的门、窗、栅栏 , 全面维修瓦顶等 , 此外还整修了佛宫寺内的其他建筑 。
“小时候木塔还破破烂烂的 , 有人从上一层掉到下一层 。 那次修缮后 , 栏杆、楼板、楼梯等都变结实了 。 ”原应县佛宫寺文物保管所所长杜福说 。
然而 , 此次修缮中却出现了失误 。 采访人员在孟繁兴、张畅耕写的《应县木塔维修加固的历史经验》中了解到 , “临时支顶”的两个三角撑子 , 位置弄错了 , 作用适得其反 , 弊大于利 。
10月9日晚 , 采访人员在山西省大同市见到了85岁的老文物工作者张畅耕 , 他对木塔的那次抢险加固工程比较了解 。 老人坦言:“维修时确实有失误 , 后来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