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徐汇:探索“汇模式”,构建美好生活共同体

:原题为_文汇|徐汇:探索“汇模式”,构建美好生活共同体。
文汇|徐汇:探索“汇模式”,构建美好生活共同体
文章图片
市民在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的24小时自助大厅办理事务 。 本报采访人员 赵立荣摄
以空间变革、技术赋能、治理汇聚 , 加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赋予全面小康社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作为海派文化发源地的中心城区徐汇区 , 立足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定位 , 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 , 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 , 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汇模式” , 全力构建美好生活共同体 。

划出“两网融合”的“第二曲线”
在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当下 , 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正逐步扩大城市的数字治理半径 , 提升城市治理分辨率、把握城市生命体征、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 这正成为上海探索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坐标 。 而作为国家级“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的徐汇 , 正走向“一网统管”先行区的“二次创业” 。
特别是在充分提升“一网通办”服务品质的同时 , 通过政务数据的开放应用 , 将服务与治理在市民体验、市场监管与空间治理等领域形成统一化的场景式交付 , 并结合城区特色开发出众多应用场景 , 从而划出“两网融合”的“第二曲线” 。
比如 ,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 , 为激活市场活力与消费市场 , 开放应用“汇商码” , 通过“汇商码”集店铺注册许可、行业评价、监督检查、消费评价等方面的数据于一体 , 助力近万家街区小店的精细化治理 。
“第二曲线”更讲求的是城市治理中全周期理念的深度嵌入 。 作为中心城区 , 徐汇区拥有上海规模最大的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 , 如何从城市治理角度对上千栋历史建筑进行数字化激活 , 在做到完整保护的同时 , 挖掘和唤醒历史资源?◆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为此徐汇区开发了“风貌保护”场景 , 当有一处地址进行住房合同变更或经营范围变更等申报情况 , 系统就会自动将警示信息发送至街道管理办 , 提醒该处可能会进行装修 , 街道收到警示信息后 , 及时上门查看 。 此外 , 还通过智能传感设备 , 对房屋的动态情景进行检测 , 超过监测的临界值就会自动预警 。
在天平街道 , 还针对风貌区内短租房现象开发了相关小程序 , 接驳入“一网统管”的平台 , 真正做到了让“两张网”充分赋能现实治理 , 更提升生活质量 。
【文汇|徐汇:探索“汇模式”,构建美好生活共同体】“大片区”治理激活社区治理要素
乐山新村 , 距离繁华的徐家汇直线距离一公里之内 , 是上世纪80年代由棚户区改造出来的 , 硬件设施薄弱、环境空间杂乱 , 很长一段时间 , 群众反映问题多 。
打破物理空间阻隔 , 乐山所属的徐家汇街道率先在乐山新村组建了临时的联合党支部 , 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 联合党支部首先开展的是一场大走访大调研 , 了解社区内的问题、根源和资源所在 。 在调查居民需求的同时 , 梳理了3张清单:党员清单 , 发动和组织群众 , 特别发挥党员作用 , 梳理出了628名党员;居民骨干清单 , 挖掘社区达人、能人 , 充分凝聚起社区自治骨干;还有197户困难家庭清单 。
为破解单一小区资源有限难题 , 联合党支部打破小区间的隔离 , 构筑乐山大社区 , 统筹推进各小区公共资源的整合 , 着力打造了乐山二、三村的邻里汇 , 开设了乐山六、七村两网融合服务示范点 , 以及街道社区受理服务中心延伸服务点等 。
原本分散的各小区实现了资源统筹 , 也由此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 。 其间 , 共拆除1185平方米违章建筑 , 先后推进小区生活垃圾库房升级改造、非机动车棚智能化改造、小区供水改造、小区出入口改造等35个实事项目 。 与此同时 , 还成立了居民自治理事会 , 通过民主协商 , 讨论社区事务 , 先后开展了“美丽楼道”“乐居生活”“乐活社区”等一系列的自治项目 。 近期 , 还有两栋楼顺利推进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成功签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