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邦|爱不是技巧问题 要的是一颗老老实实的心 刘庆邦发布短篇小说集《心事》
楚天都市报采访人员 刘我风 通讯员 李然
本文图片
“刘庆邦的书写往往是伦常里的诗意 , 承继和成长怀着虔诚的驯顺 。 礼失而求诸野 , 这个野 , 就是刘庆邦的小说世界 。 在那里 , 能看见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 , 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 , 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 。 ”著名作家王安忆这样评价另外一位著名作家--刘庆邦 。
10月17日下午 ,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庆邦在北京雍和书庭发布了他最新的短篇小说集《心事》 。 搜狐、百度、腾讯直播平台同步向全国读者全程直播了发布会 。
在以长篇小说横扫文坛的环境下 , 中国真正称得上大家的短篇小说作家凤毛麟角 。 刘庆邦在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写作上均有建树 , 尤其在短篇小说领域数十年悉心耕耘 , 为文坛贡献出许多令人难忘的精彩篇章 , 是公认的当代短篇小说巨擘 , 被王安忆赞为“很难想象还有谁像他这样 , 能持续写这样多的好短篇” 。 刘庆邦面对生活时用冷静、耐心和介入的勇气 , 传达出近距离观照生命的挚情 , 以直面现实、率性、坚韧的写作 , 征服了众多读者 。 刘庆邦的短篇小说作品《鞋》 , 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而最为广大读者熟悉的中篇小说《神木》 , 被改编为电影《盲井》 , 斩获第五十三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
近日 , 刘庆邦再次以最新小说集《心事》描写平凡世界中的爱情故事 , 这也是刘庆邦的爱情短篇小说首次结集出版 。 作家沿着《诗经》的民间风格 , 发掘民间文化中的朴素纯情 , 赋予叙事性的小说以诗歌的意境 。 无论是沉醉在新婚的甜蜜和欢娱之中的夫妻 , 还是乡村与矿山的儿女们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 , 刘庆邦都从“人”出发 , 着笔于灵魂 , 透过浮华的表象和生活的背面 , 写出了人性中最可贵、最永恒的情感 , 也以清醒的目光审视个体生命 , 让书中角色在他的人情世界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刘庆邦的写作是静寂的,他似乎无心把自身作为一个特殊的能指卷入文学的浪潮之中,他似乎远离任何运动和潮流,他安然地处于文学的边缘之处,但他却又是无法忽略和抹杀的“边缘”,是活跃的,不断参与、见证、化解和重组着文学的活动 。 刘庆邦用他平易的讲述和自我指涉的智慧,提供了一种特具本土性的叙事方式 。
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 , 爱在日常生活中突显了其重要价值 。 两个小时的发布过程中 , 刘庆邦从不同的角度深度解读了这部小说集 , 更与现场读者分享了短篇小说写作的要义 。
序与跋
心重的人才可能成为作家
《心事》自序
文\刘庆邦
心重是什么呢?有人认为心重是心眼儿小 , 是爱钻牛角尖 , 是遇到什么事情想不开、放不下 , 甚至可能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心理状态 。 记得我在煤矿上班时 , 有一次 , 我妻子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车子撞了 。 从那以后 , 她只要回家晚了一点 , 我就会担心 , 情绪就容易起伏 , 很久缓不过来 , 直到她平安到家 , 我的心才能放下 。
我觉得心重关乎一个人的敏感 , 关乎一个人的善良 , 关乎一个人对责任的承担 。 从这些意义上来说 , 一个人心重 , 不但不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 反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 每个人都不一样 , 有的人就是心重 , 有的人就是心轻 。 心重或是心轻 , 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就能够表现出来 。 比如说一个人关门的动作很轻 , 就算在桌上放一个茶杯 , 他都会轻轻地 , 尽量不让它发出声音来 。 如果关门“咣”的一声 , 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心轻的人——心重的人动作都是轻的 , 心轻的人动作都是重的 。
以此推之 , 我认为很可能每一个作家都是心重的人 , 而不是心轻的人 。 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不往心里去 , 这样的人很可能就成不了作家 。 一个心重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 , 也可以说心重是成为作家的必要素质 。
那么 , 一个人的写作和生命又有什么关系呢?
可以说 , 每个人的作品都是作者的生命之歌 , 生命之舞 , 生命之诗 。 作品是创作者是心灵的外化 , 或者说是灵魂的形态 。 有什么样生命的质量 , 有什么样生命的力量 , 有什么样生命的分量 , 他才能写出相应的质量、力量、分量的作品 。 有人可能会说 , 生命的质量、力量、分量 , 是不是把生命量化的办法?不是的 。 我们通常说的量化是一种数字化的、物质化的东西 , 我所说的生命的质量、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分量 , 指的是精神上的东西 , 指的是灵魂上的东西 。
什么是生命的质量呢?我认为 , 一个作家生命的质量 , 指的是一个作家的人格 。 如果作家有很高的生命质量 , 至少应该包含五种因素或者五种标准: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 。
从本质上来说 , 作家的写作是劝善的 , 是用于改善人性和改善人心的 , 因为我们的写作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变得更美好 , 从本质上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人的心灵和灵魂 。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作品 , 使人性变得更善良 。 文学作品既然有一个劝善的功能 , 就要求每个作家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善良的人 , 善良而敏感 , 因为善良才能发现善良 , 并且会发现恶 。
作为一个作家 , 还要保持心灵的高贵 , 始终把生命的宝贵看得高于一切 , 始终尊重生命、爱护生命 , 始终把生命本身当成目的 , 这样才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心灵的高贵 。 因为我们的作品都是从我们的心里出来的 , 心灵高贵了 , 写的东西就不会低下 , 不会流俗 。 让自己的心灵高贵 , 说起来简单 , 但做到并不容易 。 在当代社会 , 很多人一把持不住就有可能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一种手段来利用 。 有些人拿生命去交换利益 , 有的出卖自己的肉体 , 有的出卖自己的灵魂 , 这就是把生命当手段 , 就是没有做到始终把生命当成一个目的 , 一旦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了手段 , 就失去了这种心灵的高贵 。
生命要有质量、人格要高 , 还要求我们要有高尚的道德 。 高尚的道德 , 要求是很多的 , 现在我们强调重德 。 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 , 从道家到儒家 , 还有佛家等等 , 从本质上讲 , 都是崇尚道德的 , 或者说都是讲究德育的 。 比如儒家讲究“仁者爱人” , 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诲 。 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这些教诲 , 真正做到了“仁者爱人” , 真正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就不失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
从人性上讲 , 每个人都有悲悯的情怀 , 对作家来说更是如此 。 始终要有同情心 , 要有恻隐之心 , 要提前看到生命的尽头 , 有慈念甚至有悲念 。 大慈大悲也是一种悲悯 , 按照我的理解 , 人往往是先有悲 , 是大悲大慈 。 有时候 , 一个人经历了大悲后他才会产生大慈 。 很多大诗人、大作家 , 都有着悲悯的情怀 , 或者说慈悲的情怀 。 因为他们往往是提前看到了生命的尽头 , 有着强烈的生命的意识 , 知道生命的短暂 , 知道我们终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 , 会回头看 , 回头看之后就会产生慈念 , 就会回想起过去很多事情 , 看得开了 , 会觉得好多事情都是不必计较的 。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 人类都离不开困境 。 人到世界上是受苦的 , 什么时候都有受苦的人 , 都有可怜的人 , 都有值得同情的人 , 都有值得关注的人 。 因此 , 作家一定要眼睛向下 , 始终保持悲悯的情怀来关注这些人 。
最后我觉得要成为一个作家 , 意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 我们通常比较重视体力和智力 , 对意志力往往不大重视 , 因为意志力是一个虚的东西 , 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 但是我认为 , 无论做什么事情 , 从事文学创作也好 , 科研也好 , 还是其他的工作也好 , 这三种力量是相辅相成的 , 如果没有意志力的支持 , 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 。
意志力是什么呢?意志力就是我们精神的力量 。 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心劲儿 , 再说得直白一些 , 就是我们战胜自己的力量 。 我们通常说 , 船的劲在帆上 , 人的劲在心上 。 一个作家走多远 , 能不能出成就 , 在很大程度上 , 不是体力和智力的比拼 , 而是意志力的比拼 , 就是看你的意志力坚强不坚强 。 现在的时代特别喧嚣 , 人人都得了数字焦虑症 。 短信几分钟不回 , 电话几分钟不接 , 人就坐立不安 。 静下来 , 是写作的先决条件 , 只有静 , 才能发现自我 。 因此 , 这是考验我们意志力的时代 。 作家要不被嘈杂的世界所扰乱 , 要不被名利、是非、男女之事所干扰 。 只有排除这些干扰 , 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
那么什么是生命的力量?我理解 , 一个人生命的力量 , 主要指的是一个人思想的力量 。 一个人勤学 , 善思 , 独立思考又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 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生命有力量 。 一个人生命的分量 , 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 , 是后天经历一些事情 , 有一些坎坷 , 有一些磨难 , 被人误解过 , 被人轻视过 , 被人批判过 , 是经过锻炼再锻炼、加码再加码 , 是通过积累才使这个人的生命逐渐变得有分量起来 。 一个作家只有生命有分量了 , 才有可能写出有分量的东西 。 如果一个人从学校门到机关门 , 他没有什么经历、阅历 , 没经历过什么事 , 他的生命的分量是轻的 , 就不可能写出有分量的东西 。
这个感悟 , 是我看了沈从文的一封简短的信后悟到的 。 沈从文在这封信中说 , 司马迁之所以写出不朽的伟大的《史记》 , 在于司马迁的忧患意识和司马迁的生命分量 。 这不是靠积学所能成就的 , 它是经过所受的教育的总量相加 , 然后才有生命分量 , 才能写出这么有分量的东西 。
【刘庆邦|爱不是技巧问题 要的是一颗老老实实的心 刘庆邦发布短篇小说集《心事》】“不是靠积学所能成就” , 指一个人有学问可以当学者 , 但是不一定能成为作家 。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来 , 就是因为他的生命有分量 。 总而言之 , 一个作家要写出好的作品 , 生命就要有分量 。 一个作家 , 要不断积累自己的分量 , 才能写出好作品 。 (完)
推荐阅读
- 兔子|兔兔这么可爱,为什么要吃屎?
- 脑梗死|脑梗死和喝酒有没有关系呢?爱喝酒的朋友,应该看看
- 扇贝最好吃的做法,适合冬日里吃,做法简单好吃不腻,家人超爱吃
- 爱吃南瓜饼的收藏,外酥里嫩,香甜软糯,饭桌上必备,做法超简单
- 荤素搭配的酱爆鸡丁,鲜香肉嫩有营养,孩子爱吃的美味菜肴
- 显微镜|假如人类可以把显微镜提升到40亿倍,是不是全新的宇宙观?
- 早餐的新吃法,“透明饺子”简单好学,孩子看了都超级爱吃!
- 全家都爱此甜点,香甜酥软易于消化,少油少糖做法简单更解馋
- 孩子特爱吃的煎饼,颜色鲜艳,营养美味,2分钟出锅,看到就想吃
- 特爱吃的几道家常菜,轻松拿下,让你秒变大厨!好吃又下饭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