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专家型记者时代来临——《商业·洞察2019》序

:原题为_第一财经|专家型记者时代来临——《商业·洞察2019》序。
第一财经|专家型记者时代来临——《商业·洞察2019》序
文章图片
约瑟夫·普利策曾说 ,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 , 新闻采访人员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 。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审视一切 , 及时观察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 , 并及时发出警报 。
在这个被引用无数次的比喻背后 , 也暗含着一个先决条件——媒体人的专业性 。 如果不具备相关报道领域的专业能力 , 采访人员即便在船头上站得再高 , 看得再远 , 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发出准确的警报 。
第一财经已经是连续三年推出以产经采访人员为主的专栏合集 , 在此前两次为《商业·洞察》所写的序中 , 我都反复强调专业对于财经报道的重要性 , 而今年初这场横扫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 , 几乎事关每个家庭安危 , 则更让媒体和受众们感受到提高报道专业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在一个社会风平浪静的时候 , 媒体提供各行业的新闻 , 受众对所谓的专业性并没有太大的感受 , 比如说很多时政新闻、金融市场新闻、消费市场新闻 , 甚至农业新闻 , 而且媒体在发布新闻时也尽可能深入浅出 , 让受众看得懂 , 所以不会有人觉得这些新闻很专业、很高深 , 更不要说那些比较通俗易懂的体育新闻、娱乐新闻了 。
【第一财经|专家型记者时代来临——《商业·洞察2019》序】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新闻采访人员应该是一个“杂家” , 这并没有错 , 但是当某些领域突发重大事件时 , 会陡增对报道专业性的要求 , 采访人员“博而不专”一时成为短板 。 比如科技领域 , 像大家极度关注的芯片产业 , 中国媒体做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 真正能写明白并让读者看懂的文章并不多;在医疗健康领域也非常典型 , 比如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 , 就有非常多看似简单但经常被混淆的概念 , 像病毒、蛋白和细菌的区别 , 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的区别 , 疫苗研发的不同技术路线 , 临床和研究的不同 , 治疗和预防的不同 , 等等 。
在这个新闻大爆炸的时期 , 读者对媒体专业性的要求凸显 , 媒体必须拥有一批专家型采访人员 , 否则只能做些外围性的报道 , 无法突破到核心事实 。
像这次疫情期间 , 涉及病毒、药物、疫苗的研究论文是一个重要报道方向 , 中外医学界发表了无数相关研究论文 , 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媒体不求甚解地把论文的内容直接照搬到新闻稿里面 , 采访人员成了论文的搬运工 , 以其昏昏 , 使人昭昭 , 非专业读者根本无法看懂这些新闻 。
还有一些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 , 为了商业目的发布一些不实新闻 , 我们也看到不少媒体不加辨别地发布报道 , 更不要说能够提出质疑;还有些采访人员在新闻发布会时向临床专家提问疾控问题 , 向病毒学家提问临床问题 , 这些都是不专业的体现 。
如果一家媒体没有一批专业采访人员 , 没有一批不同领域的专家型采访人员 , 就不能准确地探寻真相 , 传播真相 。 公众甚至是政策制定者一旦不能准确了解真相 , 就可能会导致各种灾难性的后果 。
这次疫情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专家型采访人员有多么重要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时代 , 信息已经呈现爆炸的态势 , 但是显然也极度困扰受众 , 难辨真伪 , 这个时候更是凸显专业媒体、专家型采访人员的价值 。
这也是在这次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中 , 一批长期从事深度报道的专业媒体 , 特别是极其讲求专业性的财经媒体能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
第一财经医疗健康条线采访人员马晓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一针见血地说道:“在整个疫情报道中 , 科学态度很重要 , 科学性的把握需要专业基础 。 在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 , 多数媒体缺乏专业基础 。 医学讲的是科学性、系统性、专业性和人文性 。 尤其是在医疗卫生领域 , 它首先是一门科学 , 既然是一门科学 , 就有基本的事实和客观规律 , 同时也有不断的探寻、实践和进步 , 采访人员需要谨慎对待自己笔下的文字 , 不能人云亦云 , 也不能不求证和罔顾事实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