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抗美援朝老兵孙景坤:七十二载,军人本色从未改变

:原题为_人民日报|抗美援朝老兵孙景坤:七十二载,军人本色从未改变。
人民日报|抗美援朝老兵孙景坤:七十二载,军人本色从未改变
文章图片
人民日报|抗美援朝老兵孙景坤:七十二载,军人本色从未改变
文章图片
时代楷模孙景坤
刘海东摄
辽宁丹东 , 凤凰山下 。 老兵孙景坤一身戎装 , 端坐在丹东光荣院特护区的房间中 。 阳光透过窗户 , 照在孙景坤胸前的8枚军功章上 , 熠熠生辉 。
72年前 , 孙景坤入伍 , 敬出了人生第一个神圣的军礼 , 从此南征北战 。 辽沈战役中 , 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 , 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 , 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 , 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
深藏功名 , 返乡务农
1948年 , 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 , 毅然参军 , 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50年 , 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 , 开赴朝鲜战场 , 征战中落下20多处伤疤 。
孙景坤选择了深藏功名 , 返回家乡务农 。
曾经和孙景坤一起生产劳动、如今86岁的老党员刘振发说:“只知道孙队长当过兵 , 去过朝鲜 , 带领山城村第一生产队过上好日子 , 但也是刚听说他立过一等功、当过大英雄 。 ”
“只有在睡不着觉的时候 , 父亲才偶尔会和我谈起抗美援朝的往事 。 ”大女儿孙美丽说 。 一个夜晚 , 孙景坤给孙美丽讲:晚秋初冬 , 孙景坤所在排进入一片高粱地 , 子弹炮弹如同刮风下雨一般打来 , 一个排的战士除了孙景坤外全部牺牲 。 “每当谈起这些 , 父亲总是眼含热泪 。 ”
虽已96岁高龄 , 老人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共获得了8枚军功章 。
【人民日报|抗美援朝老兵孙景坤:七十二载,军人本色从未改变】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平移重建征集资料 , 孙景坤默不作声地将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老照片捐出来 。 纪念上甘岭战役60周年时 , 相关部门邀请他去北京参加活动 , 需要穿军装拍照 , 他才从箱子底下找出军功章挂在胸前 。
吃苦在前 , 不求享受
1955年 , 孙景坤复员 。 丹东市安排他到工厂当车间主任 , 但他却申请回故乡山城村 , 并担任第一生产队的队长 。
山城村处于鸭绿江支流大沙河转弯处 , 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 , 修堤筑坝迫在眉睫 。 当时 , 没有机械化设备 , 独轮车都罕见 , 孙景坤就带头用筐挑、用肩扛 , 运送土石 。
经过几年的努力 , 大坝越建越高 , 越建越厚实 , 两岸土地得以保护 , 村民的生命财产有了保障 。
上世纪80年代以后 , 大沙河堤坝不断完善 , 原有的泥坝被石坝替代 , 但大坝的基础依然是孙景坤带领一队社员打下的 。 如今 , 大沙河河坝两岸 , 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
“他深爱家乡每一寸土地 , 那时候没有吃不了的苦!”刘振发曾是第二生产队队长 , “村里种植蔬菜 , 要挑粪施肥 , 一个担子挑两个木桶 , 装满了有100多斤 , 还要走8公里的盘山土路 , 孙景坤每天都带头干 。 ”
回乡务农数十载 , 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 。 “躺着享受 , 对得起牺牲的战友吗?”
朴实纯粹 , 回馈社会
“我之前以为父亲就从来没替我着想过 , 但两年前他的一句‘我对不起你’ , 让我知道他一直是爱我的 。 ”孙美丽强忍着泪水说 , “8岁上学 , 因交不起学费和腿有残疾 , 同学们欺负我 。 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长 , 只要开个介绍信就可以免学费 , 可他坚决不给开 。 ”
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 , 每每有单位招工 , 孙景坤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 。 家里儿女7人 , 除了两个儿子正常招工外 , 其余都是农民 。 孙美丽16岁时 , 电话局选电话员 , 但当她报上名时 , 却被父亲拿下来给了别人 。 “父亲说 , 你文化低 , 别耽误了事儿 。 ”
年轻时 , 孙美丽对父亲有一些抱怨 , 不理解父亲为何这样“苛刻” 。 但随着年岁渐长 , 孙美丽终于渐渐明白 , 父亲总想更多地回馈社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