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教育评价“指挥棒”全面转向,你关心的问题专家答( 四 )

  加强劳动教育评价 , 要聚焦这“三个一体化”

  校长问:《总体方案》将“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作为“改革学生评价 ,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 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上海有哪些经验?

  沈炜:今年8月 , 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 更加聚焦学生发展全过程、学生评价过程各要素、社会协同多方面 , 抓牢“三个一体化”:

  抓牢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一体化衔接 。 在学段纵向上 , 根据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意趣 , 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 从劳动观念、情感、能力、精神四方面明确育人目标 。 在学科横向上 , 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 依托中小学“学科德育”和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 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

  抓牢学生评价一体化实施 。 探索研究构建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 把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 , 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 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在学校招生自主测试环节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评价 。 自2014年起 , 上海结合中高考改革 , 明确参加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课时为高中生60课时、中职生20课时 , 初中生公益劳动80课时、职业体验32课时 , 并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抓牢家校社劳动教育一体化协同 。 通过明确学生家庭劳动时间、合理布置家庭劳动作业、建立不同学段家务劳动清单等 , 让家庭成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第一所学校 , 让家长成为学生的第一位劳动老师 。 2000年起建设了涵盖爱国主义、劳动实践、传统文化、科普教育等12大类2000余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 提供实践岗位80多万个 , 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 提高劳动能力 。

  老师问:劳动教育被淡化、被弱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存在课程开不足开不齐、课程被挤占、课时被挪用等情况 。 对于劳育课程课时 , 上海是如何规定和保障的?

  沈炜:课时落实情况是衡量课程开设情况的“基本指标” , 也是评价学校劳动教育情况的“硬杠杠” 。 对此 , 上海向学校亮出“制度规范” , 明确课时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 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 , 开设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方面的专题必修课 , 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校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 , 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

  家长问:《总体方案》提出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 。 党委和政府应如何履行好职责?

  沈炜:上海始终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 , 全市层面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推进、教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 , 定期研究劳动教育工作作为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内容予以明确 , 重点突出“两个关键”:

  突出建好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关键力量 。 不断完善专任教师职称评聘、专业发展等各项保障措施 , 通过建立劳动教育教师特聘制度 , 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 , 吸引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和能工巧匠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 。

  突出加强区域和学校履行劳动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价这一关键环节 。 对学校劳动教育特别是课程内容、课时落实的实施情况 , 明确要求教育督导部门对各区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 , 结果向社会公开 , 并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高等学校分类评价的重要指标 , 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 在此基础上 , 上海不断完善“政府—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全覆盖的责任链条 , 让各方各尽其责、各施所长 , 共同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