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搭|它是这届平遥国际电影节最不可思议的获奖片


《绿洲》刚刚在昨晚斩获了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节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的最佳导演奖 , 颁奖礼结束后 , 我一路走回酒店 , 把这篇已完成多日的影评的标题 , 从“最不可思议的竞赛片”改成了“最不可思议的得奖片” 。
记得几天前遇见这部影片 , 从这它开始大约二十分钟起 , 直至全片映闭 , “不可思议”这个词始终占据着我的头脑 , 是种赞叹 , 在我的观影经验中 , 针对类似题材 , 还没有过一个导演能做到这样的调度把控能力 , 以及对拍摄对象如此深入的观察与理解 。
塞尔维亚电影《绿洲》(Oaza)由伊万·伊基奇(Ivan Iki?)执导 , 该片已在今年荣获过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欧洲电影符号奖 , 本次入围的是平遥国际电影节“卧虎”单元(平遥竞赛片分“藏龙”和“卧虎”两个单元 , “卧虎”是外语片 , “藏龙”是华语片) 。 这部细腻、诗意、具有强烈纪录质感与人类学价值的影片 , 其实是由一群非常特殊的“非职业演员”完成——他们都来自于一个真实存在的智力残障护理机构 , 但影片讲述的却是一个极具普遍性的爱情故事——一段发生在护理院所内的三角恋 。
穿搭|它是这届平遥国际电影节最不可思议的获奖片
本文插图
这样的文本一旦在黑盒子的银幕上成立 , 就将极具挑战性——它首先挑战并证明了剧情梗概语言的失效 。 “年轻的玛利亚和德拉娜是护理院里住着的有着轻微智残的闺蜜 , 罗伯托则是一个不会开口说话的自闭的护理院清洁工 ,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十分纠葛的三角恋情” , 差不多就是这样 。 这样的梗概挑战观众的“常识” , 也挑战其自身实际的影像风格 。 很多观众一开始甚至都不会相信他们预设中的“脑瘫”也会有正常的亲密关系和情感需求 , 甚至不知道他们也可以有性爱 , 观众也许会最先带着某种猎奇或误解坐进影院 , 但是随后 , 人们将被毫无征兆带入到这部影片平静表面下的暗流之中 。
《绿洲》的确是一部剧情片 , 基于一个深刻而精巧的剧本 。 但在影片片头接的却是一段智残机构的老纪录影像的footage 。 这种配有新闻简报式旁白的纪录影像与后面的正片形成了一种吊诡——有关谁更“真实”的错位 , 它以轻柔的手法挑战了我们对他者的可见状态的捕捉、想象与仓促的完形归纳 , 尤其是对在人类中心与等级种族优劣的参照系中被常人认为更孱弱低级的他者 。 另外 , 我想这部电影将挑动所有职业演员和导演的神经——比如是什么力量能够调度这些看似笨拙的非职业智残演员 , 并促其显露(而非教授)出如此精细复杂的表现力?我想这和导演如何观看并理解人的真实性有关 。
穿搭|它是这届平遥国际电影节最不可思议的获奖片
本文插图
【穿搭|它是这届平遥国际电影节最不可思议的获奖片】
《绿洲》剧照
说到真实性 , 说一个插曲 , 想起在观看《绿洲》之前 , 我也正好观看了宋方导演、齐溪主演的另一部参赛片《平静》 , 如果将《平静》放在中国电影的坐标系中 , 有它值得肯定的价值 , 但这部影片在表演上的问题还是较为明显 , 此处并非是说 , 一说到表演 , 那就完全是演员的问题 , 还有就是导演对真实性的理解和把握 。 其实这两部电影并没有很大的可比性 , 只是我凑巧一前一后看到 , 它们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在剧作上 , 比如《绿洲》的剧本基于一个双重的戏剧冲突的 , 首先三角关系本身就容易推深戏剧化 , 其次是这些关系发生在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群中 。 不过在实际观感上 , 这部电影在影像上的质感却与“狗血”这种词汇所代表的流于剧情表面的惊乍媚俗相距甚远 , 反而是影片会逐渐带领你进到一个非常深入的、亲密的、安静的地方 , 在那个很深也异常广阔柔软的地方去发生共情 。 而《平静》的文本的设计则完全走向反面 , 影片只展现一个纪录片女导演失恋后独自消化的过程 , 宋方施试图用无事发生的长镜头告知着观众戏剧早已发生完了 , 你别想看到任何剧情 。 两者在剧本上没有可比性 , 不过在一处处理上——两者的对白都非常之少 , 但《绿洲》中的这点是因为那的确就是主角们的现实 , 他们表达受自身生理情况所限 , 他们就是不善言辞 , 他们有障碍 , 但是他们很有肢体的表达 , 毫不掩饰的表达 , 所以肢体和对白长度和密度在《绿洲》是真实或原始状态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