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为主尽忠的尸谏,无关正义、邪恶

空降书记斗不过本土系实力派校长 , 愤懑之下 , 将绝笔书发到了朋友圈 。 舆论本以为只是以悲壮的姿态 , 向组织撒娇 , 哪知道他果真以身殉道 。哀悼之余 , 不免心生“忠臣直士、古风尚存”的感慨 , 也由此联想到大清年间发生的感人事件 。1975年 , 慈禧太后19岁的亲儿子同治皇帝没来得急留个种 , 就死于梅毒发作 。 按照大清祖制 , 应该从皇族下辈“溥”字辈中 , 挑选一个过继给同治 , 来继承皇位 。可这样一来 , 皇太后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 , 名份上虽然高了一层 , 可按规矩得把干预朝政的大权交给新上位的皇太后 。这等于退居二线 , 将多年经营的权力拱手他人 , 换谁也是不能容忍的 。慈禧就安排她的外甥 , 也就是把光绪皇帝过继给死去多年的老公 , 以咸丰儿子的身份继承了皇位 。 如此 , 她还是大清皇太后 , 能名正言顺地延续垂帘听政 。这显然有违背祖宗家法之处 , 可太后手执兵权 , 满朝大臣哪一个敢出言阻止?其实慈禧的做法 , 在法理上也能捊顺 , 不过程序上有点麻烦 , 也违背自然法 。按照皇统不可中断的基本法则 , 同治属于正统 , 不能绝后;光绪作为旁支 , 不得延脉 。也就是说光绪这一任皇帝只是个过渡 , 他如果生下儿子 , 要立为皇子 , 得过继给同治才合乎法理 。光绪过续给咸丰 , 不能喊自己亲爹为爹 , 不能喊自己亲妈为妈 , 已经有违人伦了 , 再让他儿子不认自己这个亲爹 , 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更重要的 , 民间普适认知里 , 也接受不了这种拐了18道弯的奇葩观念 。可在儒学宗法制度里 , 这才是合理合法的 。 进了官场 , 如同加入组织 , 只有认同这些价值观 , 脑袋才能戴上花翎 。 至于老百姓想不通 , 哪是他们的认知上的障碍 。其实呢 , 在新皇上位时 , 慈禧也没漏掉这个程序 , 太后懿旨上写明:光绪生有皇子时 , 要认同治为亲爹 。可官员们却认为这道懿旨效力不足 , 多次要求太后在宫中立块铁牌 , 公布天下 。慈禧却觉得这事呢 , 说过就是了 , 没必要广而告之 。 别一方面 , 她作为女流之辈 , 对祖宗那套章法的认识也不到位 , 觉得割离光绪那边的父子、母子之情有违人伦 , 对天下愚氓之众也解释不清 。所以也不加理会 , 逼紧了就对上奏官员呵斥一顿 。 这一来官员都学乖了 , 再也不敢进谏 。可有个六品小官 , 名叫吴可读 , 为人十分正直 , 认定继嗣、继统是国之根本 , 在这上面有半点含糊 , 都会动摇国基 , 必须名文正典地公开 , 才能约束光绪 。这种想法并非没有来由 。 历史上有土木堡之变 , 明英宗被俘 , 他的弟弟继位时 , 答应立哥哥的儿子为太子 , 可最终出于私心 , 还是改立了自己的儿子 。光绪呢 , 虽然能立自己的骨肉为太子 , 可他这皇帝算是过渡性的 , 亲儿子不能叫他老爹 , 总是一大心结 。 一但大权独揽后 , 废掉纲常、自毁诺言 , 谁也拦挡不住 。当时官场里都知道 , 太后听不得这方面的提案 , 为此被罢职的不管朝廷重臣 。 以吴可读的级别 , 向太后陈情 , 属于越级上奏 。 触怒了慈禧 , 丢脑袋事小 , 只怕要株连全家 。此时已经68岁的吴可读 , 为了捍卫他内心的公理和正义 , 决定采用极端手段 , 那就是尸谏 。在上奏折之前 , 他先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 嘱咐身在京师的儿子马上收拾行李 , 回老家避难 。在奏疏中 , 吴可读指责太后不明大礼 , 对皇位的传承表达不清 。 他以同治臣子的身份 , 请求降旨公告天下 , 以慰同治在天之灵 , 不使先皇无后无祭 。慈禧看后大怒 , 正要拿他问罪 , 忽听他已服毒自尽 , 怅然良久 , 终于理解了他的一片赤诚之心 。于是按奏折要求 , 明确下达懿旨后 , 又褒奖吴可读“以死建言 , 孤忠可悯” , 命廷议加恩按五品官例义恤 。接下来 , 清流们在文昌馆为吴可读设祭灵堂 , 前来吊唁者人流如织 , 场面极尽哀荣 。毛同志初到某大学担任书记时 , 一身书生气 , 满腔正义情 , 准备全力报效组织 。 可是当他受到了本土校长的打压后 , 不免心生疑惑:虽说学校里实行校长负责制 , 可政策的要求是D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啊 。我这正式委任的 , 堂堂君子 , 怎么能受你们这些小人的压迫?联想到前三任书记被排挤出校 , 于是在他的心目中,就形成了对方在建立利益集团和独立王国的概念 。可是他在学校里根基太浅 , 无力改变现状 , 组织又没有明确授予他更大的权力 。 在饱受冷落的处境中 , 深感对不起组织的培养 , 没有真正历练成钢铁战士 , 打了败仗 。于是他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吴可读的老路 , 用投水自尽方式 , 督促组织正本清源 , 做出明确的职位排序 。由于你懂得的原因 , 这方面不能深入解读 , 就此打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