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教育扶贫铺筑幸福之路

_原题为 教育扶贫铺筑幸福之路
岁月留声 , 奋斗留影 。 在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 , 东华大学举办“明天会更好”扶贫故事主题晚会 , 通过“大美新疆”“彩云之南”“高原西藏”三个篇章 , 以访谈、微视频、现场连线、文艺表演等方式 , 生动展现了该校近年来开展精准扶贫、对口支援中扶贫干部、支教教师、师生团队接力前行、忘我奉献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风貌 。
援滇 , 接力扶贫把幸福传递
十多年来 , 一茬又一茬东华人舍小家为大家 , 义无反顾地走进天山南北、彩云之南、雪域高原 , 在扶贫路上留下了播撒大爱的故事 。
舞台上 , 以东华大学历任盐津县驻村书记为原型的话剧《援滇日记》正在上演 , 这是援滇一线扶贫干部看似普通又忙碌的一天 , 更是祖国新农村脱贫路上的一个缩影 。 从黄浦江畔到彩云之南 , 从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到西南边陲的国家级贫困县 , 东华大学和盐津相距2000多公里 , 因扶贫而结缘 。 “继续当好爱心快递小哥” , 扶贫没有休止符 。 现场东华大学挂职云南省盐津县副县长范金辉老师、东华大学驻盐津县黄草社区第一书记董晓光老师通过“云”连线 , 道出了东华人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 。 “谢谢你 , 感谢有你” , 家乡更美丽!连线最后 , 盐津县黄草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了合唱《听我说谢谢你》 , 孩子们纯真幸福的笑脸是对东华人和东华扶贫工作最好的褒奖 。
自2012年定点扶贫盐津县以来 , 盐津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就成了东华师生牵挂的另一个“家” ,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资源和社会力量 , 开展了教育、科技、智力、党建、消费、就业等全方位扶贫工作 , 探索了具有“东华-盐津”特色的精准脱贫路径 。 学校先后选派了2名挂职副县长和4名驻村第一书记到盐津开展扶贫工作 , 一支支师生团队接力前行 , 弯弯山路上 , 东华人的足迹 , 深一行、浅一行……
近九年来 , 泥泞的“毛路”变成了“幸福路” , 崭新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学校援建的流场小学 , 改变了十余年没有场地上体育课的状况 , 孩子们在操场上快乐奔跑;在牛寨乡 , 东华大学科技扶贫送去的“两污”治理妙方 , 已覆盖21个村社区 , 解决了当地3000余人的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问题;师生化身带货主播为盐津代言 , 一份份爱心大礼包 , 让大家每逢佳节倍思“津”……通过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组织的“在行走中遇见更好的自己”盐津青少年行走上海教育实践活动 , 不少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 , 柿子中学学生郭孝清说 , “要记住自己的梦想 , 乐观、坚强地生活 , 为了梦想而努力!”追求美好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萌芽 。 今年5月 , 盐津终于摘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 , 摘帽不摘帮扶 , 东华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用热情与坚守 , 努力让这个大山深处的“家”变得更美更暖 。
援疆 , 东华人一直在路上
一首欢快的钢琴四手联弹《新疆舞曲》 , 将观众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边疆大地 。 新疆 , 一直是东华人的牵挂 。 “敢不敢坐五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 , 重走当年知青援疆路?”2011年 , 东华大学援疆团发起人、总指挥纺织学院邱夷平教授的网上一呼 , 得到了师生积极响应 。 当年 , 第一期援疆实践团成立 , 发挥纺织学科优势 , 开启了特色援疆之路 。 邱夷平教授现场和大家分享了十年援疆的感悟 , 15所国内纺织类高校700余师生先后赴全疆各地参与社会实践 。 目前 , 已有十几位援疆团团员选择到新疆工作 , 成为当地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 东华援疆的故事仍在那片土地上延续……
【扶贫|教育扶贫铺筑幸福之路】新疆丝绵资料丰富 , 是我国的“棉花大省”和重要的棉纺产业基地 , 棉花产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 , 但产业相关技术支撑不足 , “服水土”的人才较为缺乏 。 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重要举措 , 自2010年开始 , 东华大学援助新疆大学、新疆教育学院、喀什大学、喀什职业中专等院校 , 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积极参与挂职新疆高校 , 援建纺织学科、纺织服装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 帮助申报博士点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 。 2010年至今 , 累计选派教师60人次到受援高校进行学术交流 。
58岁 , 在很多人看来早不是“折腾”的年纪 。 环境学院教授马承愚却选择来到5000多公里外的喀什大学 , 成为第八批上海援疆教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 他克服流鼻血、手脚干裂等身体不适 , 坚守岗位 , 协助筹建专业 , 与民族教师“帮扶结对” , 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 照亮同学们的追梦之路 。 纺织学院钱竞芳副教授主动报名参加援疆 , 一去就是三年 , 通过强化核心课程、搭建专业实验室等助力新疆大学纺织学科建设 , 深受新大师生好评 , 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援疆干部 。
援藏 , 不变的情结永远的情缘
一曲《大青藏》描绘出西藏绚丽圣洁的画卷 。 早在2014年 , 长期在藏区开展研究的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陈坚老师了解到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师资十分缺乏 , 他志愿进藏援助藏大专业建设 , 这份无私相助的情缘一直延续至今 。 “在高原上工作 , 最稀缺的是氧气 , 最宝贵的是精神 。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援藏支教教师黄晓昭幽默的话语 , 让观众笑着陷入了思考 , 访谈节目《情系格桑》为大家展现了东华大学近年来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