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网|基层干部为何敢怒不敢言?,对于这些“扶贫”骗局( 二 )


半月谈采访人员了解到 , 光伏电站投产以来 , 已按约定拿出900万元用于扶贫 , 受到周边贫困群众认可 。 但光伏电站和新能源公司至今未就工程款达成一致 , 双方纠纷不断 , 引发负面舆情 。 最后 , 直接负责光伏扶贫项目的县发改局局长背起了责任 , 被调整到另一部门担任副职 。
有基层干部向半月谈采访人员直言 , 早知如此 , 还不如不上这个项目 。 “当初只想把脱贫成色擦得再亮一些 。 其实 , 就算没这个项目 , 县里也能如期脱贫 。 ”
3.脱贫收官期 , 处处要精细
【解放网|基层干部为何敢怒不敢言?,对于这些“扶贫”骗局】半月谈采访人员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发现 , 2017年和2018年 , 每年全国有200多起案件与“产业扶贫”相关 , 2019年猛增至近1400起 。 以“扶贫项目”和“伪造”为关键词 , 半月谈采访人员进一步检索到556篇基层法院一审判决书 , 涉及29个省区市 , 2018年以来案件数量快速增长 。
在今年8月西部某县判处的一起合同纠纷案件中 , 一名男子假借施工资质、伪造材料 , 用无效合同拿到了易地搬迁扶贫的建房工程 。 尽管村民反映工程用料不符合约定 , 实际建成面积少于公示面积 , 双方把官司打到法院 , 但由于村民拿不出工程存在质量问题的鉴定报告 , 一审并未获胜 。
面对这类现象 , 地方政府往往“投鼠忌器” , 担心纠纷朝不可控方向发展 , 生出政府监管不力、扶贫举措不实的负面舆情 。
“不法分子揩扶贫油的情况并不鲜见 , 只有矛盾纠纷闹到不可开交 , 地方才会对簿公堂或诉诸媒体 。 ”一名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采访人员 , 近年来 , 各地大力支持扶贫项目发展 , 企业承揽扶贫项目建设几乎稳赚不赔 。 即便项目经营管理不善 , 工程进度、产品质量等出现问题 , 只要和扶贫挂上钩 , 地方政府总得负责托底 。
当前正值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际 , 尤其要警惕少数不法分子揩扶贫油 , 利用地方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牟取私利 , 影响脱贫成效 , 干扰脱贫进程 。 基层干部认为 , 虽在最后关头 , 产业扶贫政策仍可进一步精细优化 , 监管漏洞仍当仔细检查 , 如何客观全面评价扶贫成效 , 在充分理解各地工作实际基础上开展验收工作 , 尤其是眼下有关部门应当深思的问题 。
不少干部向半月谈采访人员反映 , 扶贫政策“一刀切”实非长久之计 , 不少扶贫项目制定时设置了明确的时间节点 , 并与补贴资金挂钩 , 但制定政策的过程中 , 未能充分考虑各地差异 。 为推动产业扶贫落地 , 不少地方建立“绿色通道” , 对扶贫项目“特事特办” 。 然而 , 基层干部坦言 , 实际操作中 , “特事特办”的边界非常模糊 , 如何处理“依法依规”和“特事特办”的关系 , 基层难以把握 。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 是一线的呼声 , 但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 按照规定 , 企业投资备案类项目招投标不需审批和核准 , 但扶贫项目涉及稳定脱贫 , 如果事中监管不能及时跟上 , 就可能留下隐患 。
客观评价扶贫成效 。 不少基层干部坦言 , 验收要看功劳也要看苦劳 , 总不能因为一只苍蝇坏了一锅粥 。 建议对扶贫领域的违纪违法行为严惩不贷的同时 , 客观区分哪些行为是为牟取私利 , 哪些行为是担当作为 , 不应因为偶发个案否定整体工作取得的成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