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榜|港交所28年“归队”往事( 四 )


为了更好的连接内地 , 配合中国内地开市时间 , 上任之初的2010年李小加便推动港交所的交易时间与内地接轨 , 分两阶段延长香港股市交易时间 。
2014年11月17日 , 沪港通机制启动 。 这意味着香港的股票投资人可以从港交所直接挂牌买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相关内地股票 。 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机制启动 , 扩大了可投资标的 。
但是沪港通开通首日 , 恒生指数不升反跌 , 收市报23797.08点 , 跌幅1.21% 。 北向资金额度在下午1点55分用尽 , 但南向资金成交冷淡 , 只用了总额度的17% 。
第二日恒生指数继续下跌 , 全日跌幅为1.13% , 而互联互通交易继续冷却 , 北向通与南向通的使用额度分别仅为37%和7.6% 。 随后两天 , 恒指继续下挫 , 两日跌幅分别为0.66%和0.10% 。 互联互通的成交接近冰点 。
开通一周即遭遇寒流 , 然而李小加对这个并不担心 。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沪港通是一座天天开放的大桥 , 而不是一场音乐会 , 无法用一周或者一个月的上座率来衡量它的成败 。 相反 , 它的价值可能需要两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验证 。 ”
果不其然 , 到了2018与2019年 , 随着越来越多的全球股票指数将A股纳入选股范围 , 导致大量被动基金(ETF)借道陆股通增持A股 , 到目前 , 外资已经成为A股投资者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而单2019年 , 北上资金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超过400亿元人民币 , 南向资金超过100亿元港币 , A股与港股两市的联通与互动效应已经非常重要 。
甚至出现了A股与港股市场同涨同跌的现象 , 这意味着两地证券市场的融合已经达到了新高 。
D
李小加另一件推动港交所落实的事情 , 是解放了新兴企业赴港上市的通路 , 也就是开放了所谓“同股不同权” 。
2012年 , 阿里曾计划在香港整体上市 。 但由于当时港交所不接受同股不同权的投票安排 , 马云只能远走美国股市 。 而李小加在愕然长叹的同时 , 也下定了推动港交所在新兴企业发展上市阶段管理规范进化的决心 。
但对港交所来说 , 应对这样的挑战谈何容易 。
在香港资本市场正统观念中 , “同股同权”制度更有利于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 , 符合很多香港人眼中对“公平”的追求 。
相关新闻刚刚传出 , 就引发了证券业工会的反弹 。 有证券从业者跑到港交所办公区门口静坐示威 , 并当众摔掉了一个瓷碗 , 寓意是李小加要砸了所有香港证券从业人士的饭碗 。
李小加的反映出乎所有人意料 , 他带领香港证券交易所管理团队成员出来接见示威者 , 并与各方势力代表座谈 。
同时 , 他还授权相关媒体对外公布了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报告 , 因为他认为数据是说服这些金融从业人员的最好方法 。
行业内的反对声浪在新经济公司仅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3%的数据面前显得异常苍白 , 但原有投行上市辅导体系中的既得利益者 , 还是给他的改革措施施加了不小的压力 。
经过四年拉锯战 , 2018年4月30日 , 香港交易所公布了新的《上市规则》 。
新规则有三大特点 , 一个是允许新经济股双重股权结构公司上市;第二是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第三是放宽在英美上市的同股不同权的公司来港交所上市 。
这彻底拉开了新兴经济赴港上市的浪潮 。
2018年7月12日 , 修葺一新的港交所上市仪式大厅里 , 屏幕下方摆了四面金色大锣 。 这已经是上市仪式大厅能够容纳的极限 。
作为新的“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则实施后第一批抢先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 , 在这一天上市的八家公司的八位负责人 , 仍然不得不两人“共享”一面锣 。 因为这段时间以来 , 赴港上市太火爆 , 锣不够用了 。
随后 , 大量同股不同权的新兴经济公司如过江之鲫 , 纷纷登陆港股 。
虽然行情波动较大 , 许多公司上市之后都破发了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只要把公司吸引来上市 , 就等于为港股市场增加了好的标的 。 毕竟 , 现在诸如美团、小米、海底捞等公司 , 已经在香港股市发展成为资金追逐的大牛股 。


推荐阅读